读《红岩》小说 传承红岩精神——纪念《红岩》小说出版50周年座谈会在渝召开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经典再造读物编辑中心    2011年12月19日    字体:大 中 小    浏览:158212月7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纪念《红岩》小说出版50周年座谈会在渝召开。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题词祝贺,《红岩》小说作者之一杨益言出席座谈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韩亚君到会介绍《红岩》出版发行情况。
1961年12月,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三十章。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根据这些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书中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余新江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红岩》一经出版,就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并畅销至今,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目前,《红岩》小说已发行逾千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国文字,拥有众多异域读者和海外知音。
薄熙来在题词中说:“《红岩》出版发行五十年了,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深深感动了几代人。我们重庆人以红岩而自豪,要继续传承红岩精神,坚定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一身正气,矢志不移!”
总社副总编辑韩亚君介绍《红岩》出版发行情况时指出,这本书的出版,从组织的关心、各级领导的关怀,到作者的辛勤付出,这一切都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红岩》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重庆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与支持,当然也包括四川省、重庆市文学艺术界前辈的热心支持。《红岩》的创作离不开罗广斌、杨忆言同志全心竭力的投入。三年时间,在出版社的严格要求下,他们克服了创作上方方面面的困难,五易其稿,有时甚至是推倒重来,最终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们的任务,向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为此真诚地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垂青史的红色经典作品。中青总社对《红岩》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高度重视并充满感情的。从当初的选题立项,到创作过程中与作者的真诚沟通和探讨,再到后来的再版修订,出版社从领导到编辑室的同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从出版人的角度,可深深地体会到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那种真诚和纯粹,这种精神在今天愈发地体现出其珍贵。《红岩》在内容上是高质量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的,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红岩》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读《红岩》,我们提倡红岩精神。
重庆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在座谈会上说,《红岩》成功塑造了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有力传播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持续推动了几代人的健康成长,是一部永恒的红色经典,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文本,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因为《红岩》,重庆“红”遍全中国,拥有了鲜明的文化标记。今天,我们要珍视和继承《红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岩》集中表现的红岩精神。他还指出,红岩精神,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过去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现在是、将来同样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纪念《红岩》出版50周年,还要学习罗广斌、杨益言的文学创作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形式,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推动重庆文学发展繁荣。
会上,“11•27”大屠杀脱险志士郭德贤、孙重,《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重庆市级宣传文化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全市文艺界、教育系统、驻渝部队官兵、学生等社会各界代表,均结合自身实际,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表示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红岩文化专家、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说,红岩,是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最强记忆。无论全球化、多元化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怎样影响着都市的面貌,在时间意义上,重庆都绕不开红岩。“红岩”从一个地名上升到一个政治历史概念,发展变化为一种历史,又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一直与重庆这个城市的变化发展紧紧关联,它成为这个城市记忆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分。《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说,重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是一个进步的革命的城市。在今天的中国,重庆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今天举办这样一个纪念座谈会,非常及时,同时更体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文学事业,特别是对革命的事业、进步文学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著名剧作家、词作家、歌曲《红梅赞》词作者阎肃也专门为座谈会题词:“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以表达他对《红岩》出版50周年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