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姐妹的半个世纪血缘传奇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作者:大河 阿峻    2011年8月01日    字体:大 中 小    浏览:1299人生能有多少离奇,又能承受多少悲欢;命运能有多少巧合,又能演绎多少离恨。
这是一个人间传奇:上世纪50年代,一对江苏的双胞胎姐妹因为贫困被家人抛弃,在经历多方辗转后,分别被河南的两个家庭收养。谁想到,两人从14岁起,在不明血缘关系的情况下,相识相知并结为好友。做了34年好友后,她们经过DNA鉴定,才得知彼此是孪生姐妹。相认后,她们又走上漫漫寻亲路,历经一次次期待和失望。2010年11月,她们终于找到了离散半个世纪的家人……在喜悦的泪水中,她们用源自血缘又超越血缘的力量,展示着无尽的人性光辉,这种力量让人扼腕感慨,这种力量令人惊奇赞叹……
孪生姐妹的半个世纪血缘传奇
● 大
被遗弃双胞胎姐妹14岁相识
那是一个粮食短缺的饥荒年代,那是一段苦于活命的求生岁月。
双胞胎姐妹中,华霞隐约知道自己是个孤儿,来自南方。而马玲脑海里有些模糊的画面:自己来洛阳时三四岁,时间是1958年或1959年的冬天,被抱上一个“轧轧车”(一种小推车),周围遍及寒冷、饥饿和哭声,不知过了多久,“轧轧车”变成了火车,车厢里全是小孩……
事实上,华霞和马玲被送到了河南洛阳。
抱养华霞的是一个干部家庭,家住洛阳东站不远的东新安街,家庭条件优越,华霞从小不愁吃穿,布娃娃、糖果、新衣服……抱养马玲的是一户回族农民,家住洛阳
两个家庭只隔了数百米,但她们从此成了两条平行线,奔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
虽然彼此没见过对方,但两个孩子时常听周围人说,附近有一个“自己”。有一次,马玲提着篮子到洛阳铁路机务段附近捡煤渣,华霞和全班同学也在那里上劳动课。华霞的一位同学看到了马玲,惊奇地大喊一声:“你们快来看,这人长得咋这么像华霞哩!”同学们纷纷围了过来,大家一边看,一边帮马玲捡煤渣,羞涩的马玲红着脸低下了头。因为华霞恰好不在,马玲捡满了煤渣要走,同学们拉着她的篮子,让等华霞回来认识一下,内向的马玲更加不好意思,赶快走了。
两位14岁的少女,一个开朗活泼,一个自卑内向,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在热心同学的撮合下,她们在同学家里第一次见面了。当时那个现场,两人只是面对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闷坐床沿足足有半个小时,还是华霞先开了口:“你多大呀?”
“14。”
“生日是啥时候?”
“1957年6月18日。”
“我是1956年12月18日,我比你大,你就管我叫姐吧。”
华霞拉起了马玲的手,两人就这样成为好朋友。从此,也牵起了两人一生的情分,她们心里都装着对方,像一枚挥之不去的印章,扣在彼此的心间。
相认后,热心的华霞觉得和马玲有种天然的亲近,看马玲穿的蓝色衣服洗得都发白了,上衣、裤子缀着补丁,就拉着马玲的手回家,把自己的一件上衣给了马玲。不久,两人到照相馆拍了照片,将青涩的青春定格在了底片上。那时候,洛阳东站一带也流传这对双胞胎的故事,双方认识的人都说:华霞和北窑的马玲长得很像,可能是双胞胎……
一声“姐呀”穿越34年
华霞的家在城市,养父母收入高,家里条件好。而马玲是农村户口,家里条件差。自从认识了马玲,华霞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妹妹”,她经常央求母亲做新衣服时,也给马玲做一件,善良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家里有好吃的,华霞总给马玲留着。换季的时候,只要华霞当季的衣服有两件,她就慷慨地送给马玲一件。两人穿一样的衣服,连华霞的母亲都会看走眼,时常喊错名字。
就这样,马玲穿华霞的衣服穿了七八年。其间,华霞的母亲生了病,一病就是9年。妈妈病重,华霞寸步不移地侍候,累得不像样,马玲看着心疼,偷偷跟她换班,两人轮流在医院照顾老人。医生和护士都好奇地问:“你们是不是双胞胎啊?”
1975年,马玲回城当了一名搬运工人,第一次拿到工资就给华霞买了件衣服。以后,每次买东西,她总忘不了给华霞也捎上一份。1980年,两人先后结婚,虽然各自有了家庭,但交往不断,感情愈深。
2000年,华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边还债,一边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这时马玲也下岗了,丈夫收入不高,她靠卖小东西补贴家用。每次进货,她都不忘给华霞捎点日用品。相识相伴了几十年,又经常被人认错,难道两人从没想过有血缘关系?
事实上,两人也讨论了几十年。华霞心里一直觉得不像,自己性格外向,大大咧咧,马玲内向,小心翼翼,听说双胞胎性格基本相似,再说,户口本上年龄也对不上。但马玲觉得两人就是亲姐妹,说不准还是双胞胎,至于户口,可能是大人当时故意把年龄报错了。
两人之间,似乎还有些心灵感应。一次,华霞特别想见马玲,在家坐卧不安,但又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当她来到马玲家,马玲第一句话让华霞吃惊:我刚才还在想,你今天肯定来看我!
两人除了长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都有先天性鼻炎,都是O型血,眉心中间都有一个小疤……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契合。要解决血缘的疑问,有两个办法,一是做DNA鉴定,但两人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另外就是寻亲,找到亲人,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但岁月如梭、茫茫人海,又从哪里找起呢?
1978年,两人给上海市社会福利院、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公安局写信,希望通过那里的档案,找到当年被送养的蛛丝马迹。对方很重视,给她们回了信,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因为时间太久,已无线索可查。她们又到洛阳的辖区派出所查档案,但人事变迁,这些档案早没了踪迹。几经反复,两人的寻亲热情渐渐冷却下来。再后来,随着结婚生子,忙于家庭和工作,她们放慢了寻亲的脚步。
然而,多少个日日夜夜,家和妈妈成为她们无法解脱的心病。
2005年9月17日,洛阳当地一家媒体,报道了江苏省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为全国百余名弃儿找到亲人的故事,两人便和吕顺芳大姐取得联系并寄出详细资料。在吕大姐的帮助下,2006年5月,江苏卫视《情感之旅》栏目为她们做了一期节目,并资助她们在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做DNA鉴定。
2006年5月16日,一个让华霞和马玲终生铭记的日子。江苏卫视的演播现场,鉴定结果表明:两人是单卵孪生姐妹。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姐妹俩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淌下,马玲来不及擦眼泪,抑制不住喷涌的情感,起身上前紧紧抱住了华霞,从心底迸发出两个字:“姐呀——”
这一声姐姐,在相拥而泣的一瞬间,距离她们相识,已整整过去了34年。人生和命运,血缘和悲欢,在现场观众心中回荡。
半个世纪后的喜讯
血缘关系确定后,姐妹俩更想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父母是谁,还有没有兄弟姐妹。从2006年开始,她们不断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寻亲活动,常州、无锡、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为了寻亲,姐妹俩还把血样存入北京华大方瑞基因库。2008年2月,华霞还学会了上网,并开通了寻亲博客。
江苏常州的李姓人家有两个妹妹是4岁送出的,电话打通了,也见过面了,但鉴定结果推翻了一切。江苏无锡的邵姓人家要找双胞胎妹妹,鉴定结果让人失望。湖北武汉的董姓人家来洛阳认亲,DNA鉴定后又是失望,还有江苏苏州的谢家……姐妹俩心中的涟漪一次次被激起,又一次次被荡平。
2009年的一天,在江苏镇江打工的贾学庆打来电话,说他家曾送出一对双胞胎,从媒体上刊登的照片看,华霞和马玲与他的兄妹很像。对此消息,姐妹俩没抱啥希望,因为贾学庆说两个妹妹是在五六岁时被送出去的。华霞印象中,自己来洛阳时只有两三岁,年龄明显不对,这家应该不是。可是,贾学庆却坚定认为是,打电话时,他每次都会喊“妹妹,你们啥时候回家呀,快回来吧”。由于怕伤了贾学庆的心,华霞和马玲总是敷衍答应。
2010年,贾学庆在儿子贾峰云的帮助下,将血样送入北京华大方瑞基因库,与姐妹俩进行DNA比对。2010年11月9日,华霞的QQ闪了起来,贾峰云传来喜讯说:“鉴定结果出来了,我们是亲人!”华霞握鼠标的右手不停地颤抖,脑子里一片空白,对着电脑坐了半个多小时,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紧打电话给马玲,马玲觉得像做梦一样,只是瞪着眼睛,连问是真的吗?
姐妹俩终于找到了家。马玲说,得知消息后,她第一个想法就是扑到母亲怀里哭一场,不抱怨她,就是想让她抱抱自己。那边,哥哥贾学庆泪流满面,迫不及待地想与两个妹妹见面。于是,兄妹约定11月15日先通过QQ视频见面。15日当天,贾学庆端坐在电脑前,连线后,三人积攒了半生的千言万语不知该从何说起。
“华霞在不在?”贾学庆操着南方口音。
“我在!”华霞声音颤抖。
“马玲呢?”
“也在!”
贾学庆说,他们亲生父亲姓许,但父母亲都已不在人世。包括华霞、马玲在内,父母共生育7个孩子,4男三女,目前其他4人都健在,生活在老家句容农村。贾学庆说,当年他也被送养出去了,不过一直和家中有联系。
华霞打开了话匣子,问哥哥:我们俩哪个大、哪个小?贾学庆说,只记得一个耳朵后面有个疤,一个头顶上有个疤。可谁大谁小,还得问大哥。这时,华霞不由自主摸摸头顶上的疤,马玲也摸摸耳后的疤。马玲小声说:“我耳朵后面的确有个疤,我姐头顶上有,俺俩从没跟别人说过。这下,一点都不怀疑我们是亲兄妹了!”
视频那边,贾学庆用颤抖的声音问:“你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呀?到时咱们兄弟姐妹7人总算团圆了,这世上哪还有比这幸福的事!”这边,姐妹俩的手不知不觉握在了一起。华霞说,已买好了到江苏的火车票,很快就要回家。
喊一声“哥哥”泪花流
2010年11月19日,列车缓缓停靠在江苏镇江站。
车门打开,华霞和马玲不约而同深吸了口气,半个世纪的梦想近在咫尺了,华霞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行李有七八个塑料包,沉甸甸的,装的有大枣、木耳、唐三彩等,姐妹俩合力提着一个最重的包,只想快点见到亲人。姐妹俩还特意穿上不一样的衣服,一个绿色,一个红色,好让大哥分辨一下谁是姐姐。
此时,侄子贾峰云一家,早已捧着鲜花等候在站台。远远地看到对方,双方都加快了脚步,还隔着几步远,马玲放下行李,一把抱起了贾峰云5岁的儿子优优,小男孩懂事地献花。姑侄相见,眼圈红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优优脆脆的童声响起:“姑姥姥们回家,欢迎欢迎!”
出了火车站,贾峰云开车前往老家——江苏省句容市华阳镇贾相村。贾峰云说,老家其实在大卓本湖村,但村子早已拆迁变成水库了,父亲在贾相村住。
汽车刚一进村,路两边是站得满满的乡亲,双胞子娘娘(双胞胎姑娘)回来了!鞭炮声响起,一条写着“欢迎胞妹回家”的大红横幅挂在门前。二哥许学堂、三哥贾学庆、四姐许学凤、五哥许学明立即迎了上来,华霞和马玲一下车,六个人抱作一团……
64岁的贾学庆抹着眼泪说,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回来了!当初家里穷、兄妹多,母亲又卧病在床,眼看孩子们要饿死,父亲狠心把他送到了相距不远的贾村,他那时已有十几岁,懂事了,时不时会跑回家看看。有一次回来,贾学庆发现两个双胞胎妹妹没了,问妈妈,妈妈一个劲儿掉泪,后来缠着爸爸问,才知道被送走了。
二哥许学堂,一边一个握紧妹妹们的手,他哭了,满脸的泪水,但他又不住地咧着嘴笑。他有些遗憾地说,兄妹7个,大哥已经在去年过世了,否则七兄妹团圆,该多好!
不想看着哥哥伤感,华霞抹掉眼泪,笑着问:“哥,我俩到底今年多大?”二哥许学堂说:“你们是属羊的,大的叫许双英,小的叫许六英,看着你们站在我眼前,光想起你们小时候打架的情景。”许学堂说,1958年夏天,妈妈卧床不起,爸爸无奈之下把“双胞子”送走,南京是大城市,条件好,那天一大早,他跟爸爸一人抱一个,步行走到句容,然后,许学堂把妹妹递给了爸爸,爸爸带着两个坐上了去南京的公交车。
爸爸把“双胞子”带到南京后,在解放路上,给了她们一人一块饼,然后偷偷躲起来。姐妹俩一边吃着烧饼一边喊爸爸,后来有警察走过来,把她们抱起,爸爸就远远地跟着,一直跟到南京市孤儿院,才狠心掉头回了家。
许学堂说:“爸回家后,几天没说话,妈不住地埋怨,天天念叨,第二年就过世了。”父母离世前,均叮嘱许学堂:“要把小妹们找回来!”
贾学庆说,经济好一点后,大家就想着找妹妹,去南京孤儿院、上海等地,均没有音讯。直到2008年冬天,贾学庆和弟弟先后在电视上看到华霞和马玲的节目,兄弟俩觉得她们跟大妹学凤长得像,就托乡亲找电视台要电话,但没找到。直到2009年,贾学庆在报纸上看到了“寻亲大姐”吕顺芳的故事,还看到了华霞和马玲的照片,认定就是要找的人。他通过吕顺芳辗转联系上华霞和马玲,双方随即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联系了起来。
马玲说,哥哥一直坚信自己的眼力,说不用鉴定,后来多次沟通,决定还是做一次鉴定。2010年11月3日,贾学庆的血样被寄到了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11月9日,DNA鉴定他们就是亲兄妹。
为迎接亲人回家,家中杀鸡宰鸭,摆起三张大圆桌,每个桌上准备了20多道菜,乡亲四邻被请来一起吃团圆饭。华霞和马玲端起酒杯问:“哥哥,我们早就想问了,我们谁大谁小?”“大的这里有个疤,是自己顽皮摔倒留下的。”许学堂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
“双胞子”又是一阵惊讶,原来,这么多年都搞混了,马玲的右太阳穴处有道不明显的伤疤,但因户口本上年龄小,她一直管华霞叫姐姐。马玲捂着嘴笑:“姐姐,我是大的啊,以后要换回来啦!”华霞风趣地说:“没事,我们俩换着当姐姐!”
饭后,兄妹六人到村头给父母上坟,姐妹俩磕了头、烧了纸。“我心里难受,真想大哭一场,没能见到我的母亲、父亲还有大哥……我不埋怨把我送走,可是亲人分离太残酷了!”华霞说,她与马玲握紧了手,泪水纷飞。(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两姐妹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