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80后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的报告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作者:刘朱婴    2010年12月08日    字体:大 中 小    浏览:1130韩淼说,小顾那天是带着眼泪回去的。
小顾叫顾若君,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当时正读大一;韩淼是校团委科技部长,负责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2008年3月的一天,小顾去申报课题,是关于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的。韩淼觉得题目太大,担心大一的学生难以胜任,就劝她不要着急,多看书,等大二时再参加社会实践。见自己申报的课题给“毙”了,顾若君十分难过。
韩淼没有想到,小顾第二天又去找她,把题目改为“80后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见这个女孩如此用心和执着,连夜把申报书重写一遍,韩淼被感动了。
让顾若君始料不及的是,她和同学们的行动竟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媒体纷纷报道“大学生调查两千80后农民工”“一项调研引发价值观念大碰撞”。2009年11月2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名单,这项课题成果赫然在列。
人们关注两群“同龄人”的碰撞,更关注当代农民工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借助“校园80后”调研团队的目光,来读一读进城打工的“农村80后”吧……
一份关于80后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的报告
●
为什么调查农民工?
活泼可爱的顾若君身穿羽绒服,一条马尾辫随意地扎着,米色围巾裹着脸,眼镜后面的目光充满敏锐和好奇。有一篇“渴望知道为什么”的作文是她写的:“童年时,好奇心就是那份张着小嘴、眼巴巴看着兔子从魔术师的黑色礼帽中一只一只蹦出来的天真;少年时,好奇心就是那份独自面对镜子、无比困惑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去何处’‘我为什么而学习’的茫然无措;中学时,好奇心就是那份透过窄窄的门缝窥探复杂社会的质疑和反思……”
那么,上大一时的顾若君对什么好奇呢?在大学城里,有很多从事餐饮、美发等服务性工作的农村青年,他们淳朴稚嫩的面孔引起顾若君的注意。
“那些不经意间的憨笑,那些略带羞涩的眼神,时常出现在校区的各个地方。同样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处境;同样的年龄,目光里却含着不同的意味。社会上称呼我们是80后大学生,而称呼他们是80后农民工。他们为什么要进城务工呢?包括我妈妈也感觉,他们放弃学业太可惜了!
“本质相同的青年,却带着不同的社会符号。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继续读书而要当第二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我想走近他们,看清他们。”
顾若君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她上高中时,政治学得特别好,尤其是哲学。所以,她想从这些同龄人的观念上寻找答案。
课题经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后,顾若君开始组建调研团队。大家突然发现,他们对这个群体太陌生了。毕竟,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接触农村孩子的机会少,不了解他们的感受,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和他们沟通。顾若君自己也承认:“我以前见到他们,会不自觉地躲得远远的。”
这时,有个男生找到顾若君,毛遂自荐说:“我就是农民工的儿子!”
这个男生叫陈仁波,与顾若君同一个学院。他还告诉顾若君,自己的表兄妹、初中同学,都在外面打工。“他们一直和我有联系,所以我熟悉他们!”
顾若君后来回忆说:“第一次团队会议是在图书馆里开的,我和他们谈了想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选题是什么,方向和规划是什么,每个人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小陈(陈仁波)给我们的最大帮助是,每当方案和现实有偏差的时候,他都会把我们带回来,让我们少走弯路。”
在那次会议上,为了打消同学们的顾虑,顾若君大声说:“请问,我们谁家祖辈不是农民出身?如果没有,那就让我们踏踏实实地用心做这个课题吧!”
顾若君是课题项目负责人,成员有张璞楠、王璎钰、祝乃嘉、陈仁波、袁宇澄、朱洵、李刚、刘晓,五女四男,来自不同专业。他们的指导老师,是校党委宣传部长黄进教授。
“目前,我国1.2亿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处在青春期,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完善,容易遭遇矛盾与困惑,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想以本科生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从人生、经济、政治、道德、职业、婚恋、休闲、审美7个方面进行实证调研,摒弃过往对这一群体的经验性、片面性认识,探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同时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顾若君在课题项目简介上写道。
本来,做这个课题是想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但是,当凝聚着心血的成果出炉以后,他们才发现,这项调研早已经跳出了学术范畴,它提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同龄人的故事
2008年暑假,9个大学生带着问卷深入劳务市场、建筑工地、小店铺、地铁站甚至天桥下,寻找和他们同龄的80后农民工。他们在认真调查的同时,也记录下每一个人的苦楚和微笑……
个案一:
地点:南京市林通装潢部
对象:小林,男,初中学历,工龄3年,月收入800元左右
从外表上看,小林很憨厚,脸上更多的是淳朴。起初,他不肯接受采访,在一旁玩着手机。后来,我提出可以一道道地把问卷上的内容念给他听,他只要选选就行,他才颇为羞涩地同意了。
他只有19岁,来自江西南昌安义县石壁乡。初中毕业后,经亲戚介绍,到南京的这家装潢部打工,每天跟铝合金、不锈钢、塑钢打交道,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他每月只拿800多元钱,有时候还会遇到老板拖欠工资。
平时的休息时间很少,尽管装潢部对面就是网吧,但他几乎对网络没什么认识。讲起单调、辛苦的生活,他只用“平淡”两个字来概括。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觉得一切都好像模模糊糊的,没有什么憧憬。但他依然相信“理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认为人还是要为了一个目标活着,去奋斗。说这几年见识了很多,更加清楚自己在知识上和技能上的不足,远离亲人的痛苦也经常在思绪里游荡。微薄的收入使他对现状不怎么满意,想等挣够了钱自己开一个门市部。他说,如果能实现的话,生活就会好起来。他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则,但说不出为什么。
个案二:
地点:南京夫子庙
对象:小于,女,初中肄业,安徽凤阳人,进口食品店营业员,月收入1000多元
夫子庙那里有很多做零售和批发的务工青年。见到小于时,她正在收顾客的钱。虽然旁边摆了一台用来收银的电脑,可她仍然用笔计算。我问她为什么不用电脑呢?她说不是不会用,上中学时学过电脑,但是不熟练,害怕不小心把老板的电脑弄坏了。我们就这样聊起来。她上学到初中,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就出来打工,当时才17岁。最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电子厂做流水线,后来担心有辐射,就跟姐姐一起到南京,和另外四个人同租一间房。月工资得看销售额,基本上一个月一千多元。由于老板没在,所以她有时间聊天,把问卷做完后还要求跟我多聊一会儿。我发现她在看一本书,是言情小说。见“秘密”暴露,她有点尴尬和害羞。我马上说自己也喜欢看言情小说,这个“共同爱好”使我们聊得更加融洽。我了解到,她家还是有条件供她继续读书的,是她自己不想读了,正好姐姐在外面打工,就出来了。
这次聊天让我很触动。一旦学习不行,或者家庭困难,农村青年就选择外出打工,带有很强的主动性。考大学、当兵自然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可是如果走不通,唯一能考虑的,就剩下进城务工了。没有人选择务农。
个案三:
地点:南京安德门地铁站天桥下
对象:姓高,男,26岁,初中学历,正在找工作
见到高是在天桥下,那里聚集着很多农民工,大多数是在劳务市场下班清场时,搬着行李到天桥下过夜的。他们所谓的行李,不过是简单的几样生活物品。高和几个同乡待在一起,身上脏脏的,似乎在做什么苦力。看到我们,他显得有点玩世不恭,同时又流露出好奇。我们以为他就住在天桥下,他却说自己和朋友一起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宾馆里,条件还可以。
高说他已经在劳务市场找了一个月的工作,依然没有结果。谈到上次的工作,他有些气愤,告诉我们从前他在常州一家太阳能公司做销售,他的叔叔是公司一个部门经理。后来,因为金融危机,他跟叔叔闹矛盾,失去了工作。
高已经结婚,妻子有了身孕,但两个人都不想回淮安老家,因为家里已经没有他们的田地了。而且,依靠干农活收入太微薄,根本没法生活。
问到他是否想过自己创业,他突然激动起来,说特别想尝试自己当老板的滋味,说想开办那种流水线的公司,可是哪有钱啊?个人贷款,银行那里根本行不通。
对于一时找不到工作,他不是很着急,说自己以前毕竟挣了一点钱,还可以支撑一段日子,并且还年轻,有的是精力,不愁没有工作。当问他将来年纪大了,没有体力时,将作何打算?他很茫然,拒绝回答这种问题。
个案四:
地点: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
对象:女,23岁左右,无工作,苏北人
见到她时,她正坐在劳务市场的凳子上吃着一包达能饼干。这个女孩始终没有告诉我自己叫什么名字,只是说她春节以后来的南京,先在一家小饭店当服务员,不料被老板骚扰。后来又去一家足疗店,但是厌恶那里的环境,就再次选择离开。重新寻找工作时,她被黑中介骗了。接连遭遇挫折,她有些心灰意冷,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劳务市场的大厅里,偶尔抬下头,瞅一眼大屏幕上滚动的招工信息,看看哪一条适合自己。而一天的伙食,就是一包达能饼干。
“这个世界很黑,也很复杂。”女孩用短暂的打工经历,概括了她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她对未来毫无期待,充满悲观,对待人生也从来没有规划。这种价值观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很有代表性。他们由于长期被贴上“边缘群体”的标签,又处于劣势,以及文化水平受限,权益很难保障,因此产生隔阂消极的心态。
个案五:
地点:南京市花园路华仔理发店
对象:理发师,男,大专学历,工龄3年,月收入1500元以下
在很多服务生和理发师围观下,发型酷炫、打扮时尚的他没好意思填写自己的家乡,只是笑着说自己已经离开家乡好多年了。他现在租房住,离理发店比较近,不需要路费开支;每个月的工资也能按时领到,觉得生活轻松愉快,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他认为一生当中家庭美满最重要。谈到婚恋问题时,他说自己的感情生活还不稳定,和女友的关系时好时坏,毕竟大家还年轻嘛,也没有想那么长远,但还是很希望以后能遇到真心相爱的人。不过,他觉得婚前性行为还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当时是真爱,没什么大不了的,算是彼此都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吧。讲到这里,他笑了起来。
谈到未来,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读大学,有更好的工作。他对未来十分憧憬,认为自己有手艺,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有很大改善,肯定能买房住,买车开。
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去泡吧,在网上看看国外的新发型,学习人家的设计,提高自己的水平。讲到当初为什么离开家乡出来打工,他说是为了满足家里和自己的经济需要,同时也想出来闯闯。他很得意地笑着说:这份工作还是自己找的呢!尽管曾经对自己读书读到大专感到很满意,但他还是希望政府或者理发店能再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个案六:
地点:扬州某服饰有限公司
对象:陈姐,28岁,服装厂电动缝纫一组小组长,共产党员
陈姐是个已有5年党龄的农民工。她1998年到扬州打工时,最先在一家物资有限公司上班,一干近7年。那是一家国营企业,由于她工作认真,各方面表现优秀,人际关系又好,所以被推荐为预备党员,一年以后顺利转为正式党员。她记得那是2004年3月。
当问及入党心情时,她说“特别激动,特别光荣”,因为自己没有念太多书,中专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从来没有想过入党这样光荣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老家的居委会,得知她在工作单位成为共产党员后,特地在她家门头钉上“光荣家庭”的牌子。她觉得,不光自己,连父母和当时还没有上小学的儿子都特别骄傲。
通过对陈姐等人的采访看出,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他们追求进步,其中团员数量比较多。当然,也有很多人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
个案七:
地点:南京天宏律师事务所
对象:叶家平主任,被誉为农民工的代言人,很多年轻农民工会因工资拖欠、工伤、感情纠纷等问题向他寻求法律帮助
叶主任办的律师事务所虽然不大,但在一年时间里,仅农民工的法律诉讼案件就接到20多起,很多是关于工资拖欠、劳动合同、单位福利、社会不公、工伤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还有恋爱、离婚等纠纷,在年轻农民工群体中比较多。他说,在受理农民工案件时,收费都是很优惠的,一定会考虑当事人的经济状况。有时候,他还会直接引导当事人去社区法律援助中心。
叶主任接触了不少新生代农民工,觉得他们确实和上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主要是进城以后接触面广,接受、适应能力强,因此观念容易转变,更加注重人际交往,感情上也比较开放。叶主任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男性离婚率低于女性;维权意识很强,觉得欠自己的东西一定要讨回来,该得到的待遇必须得到。闹事的不多,只要有工作,整体比较稳定。
个案八:
地点:学校东区食堂二楼
对象:小韩,女,20岁,服务员,江苏徐州人,团员,大专文化
别看小韩年纪不大,却已经有三年工作经历。这个年龄是女孩子最爱美的时候,小韩虽然穿着食堂的工作服,但一头流行的发型,忙碌中还时不时打理一下,透着青春气息。
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看报纸。小韩本身比较健谈,加上年龄相仿,我们聊得很愉快。她比较关注自己的政治权利,但是没有参加过任何选举活动。我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她遗憾地回答说,没有人通知她,可能因为她年龄小的缘故吧。我又问她:除了看报纸、杂志、电视,听广播,还会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社会?她说经常会去网吧上网,查看一下各大新闻网站的时事。见我笑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有时也会玩玩游戏,聊聊天。
她说希望有机会入党,因为觉得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大,她很羡慕,但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入党。交谈间,她指了指刚从身边走过的一个男孩,说那是她哥哥,也在这个食堂工作。原来,她是和哥哥一道出来打工的。我问她能不能把哥哥喊过来一起聊天,她说不行,哥哥工作比较忙,现在要点名上班了,不像她这样比较闲。临走时,小韩叫住我:“喂,记得常来吃饭啊!”看到她一脸的认真,我笑着点点头。
两代人的差异
“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被尊重的渴望出奇浓烈。他们并不服输于城市同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揭下“廉价劳动力”的标签。”顾若君说。在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调研时,大家看到令人震惊的一幕:有个小伙子正在阅读广告栏里的招聘启事:“急聘服务员,18至25周岁,包吃住,每月休息3天,每天要能加班两小时以上,月薪1800元……”读着读着,小伙子大笑一声,说:“这样的工作,傻瓜才去!每天要干10小时,10天才休息一天,钱是小事,真把我们当牛马了!”当时,小伙子的父亲同样在找工作,听完儿子的话,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被宠坏了。10年前我来南京打工时,只要老板能管吃管住,按时发工资,就很满足了。哪里还敢挑三拣四,跟老板讨价还价啊!”
后来,他们发现,和这个小伙子有同样想法的青年农民工不在少数。
在负责新生代农民工审美价值观调研的袁宇澄眼里,这群同龄人当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种过地,和上辈相比,不但肤色不黑,乡音不浓,而且大都是染着艳丽的头发、听着耳机里播放的流行音乐、模仿着城里人的行为方式来打工的。
“既然来了,就不会再回去!”不少务工青年在接受调研时这样表示。有个来自苏北宿迁的小伙子抱怨家乡没有他需要的电影院、网吧、超市。讲起当年打工的父亲“从来不去城里人才去的地方,只想挣钱回家”,他说,这是上辈人的想法。“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根在农村。而我们不这样想。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要把根留在城市!”
顾若君说,调研时,他们把概念很大的价值观分成六小类: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职业教育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婚恋价值观,每人负责一类价值观的调研。在“对道德观点的认同率”调查中,进取型道德得到大多数人认同,无一人选择“人怕出名猪怕壮”。61%的人选择“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竞争”。39%的人选择“应该知足常乐”,以女性和已婚者居多。
回忆那次在夫子庙的交谈,顾若君还记得小于说的话:“现在还有谁留在家里种田啊,一点效益都没有,我家里的田都转让了”“将来嘛,我想找个好一点的男人嫁掉吧,呵呵,然后就在这座城市里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其实已经有了安排。”顾若君说:“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知道自己只是城市里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而对80后农民工来讲,外出打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想尽办法要留在城市。这也是两代农民工价值观的显著差异。”
他们的特征是什么?
9个大学生,不辞辛苦,历时数月,足迹遍及苏州、扬州、镇江、徐州、南京五座城市,和2000多同龄农民工面对面,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总计15万字。
80后农民工的特征是什么?他们归纳出:
一、要高薪,更要尊重
“在对南京市栖霞区、苏州工业园区20多家企业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中,有97.6%的人表示一旦被‘过度漠视或者践踏’,会坚决选择跳槽。在工资相差并不悬殊(15%左右)的情况下,73%的农民工宁愿到一些工资稍低但对员工更加尊重的公司工作。”
二、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价值
“76.2%的人表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寻求个人发展,并不像父辈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温饱问题;22%的人甚至表示从小到大衣食无忧,或多或少读过小学和初中,深受电视文化和信息文明的熏陶浸染,崇尚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价值。”
三、观念开放,追求真爱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恋爱方式、恋爱观、子女观等方面,较父辈都发生了变化。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超过一半的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只要遇到真爱就可以接受;17.4%的人持赞同态度,认为目前社会观念比较开放;28.3%的人不认可,认为这与传统道德不相符。”
四、渴望提高技能
“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52%的人受教育程度低于初中;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48.6%的人最关心个人发展空间;19%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就业培训。”
五、保留了父辈的乡土气息
“在对工作服的评价上,选择不满意的只占到12.5%,反映了这一群体对穿着的讲究度低。也如之前所说,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一些诸如改善生活质量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过多地考虑修饰自己……”
大学生们写到:“在调研基础上,我们形成一个主报告和七个分报告,提出对新生代农民工多元价值观矫治和引导的途径,向主流意识形态合流的有效方法,并针对调研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当代大学生与新生代农民工‘青春共进’互动方案,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里有一片湖,叫采月湖,东区学生食堂就坐落在湖边。这天下午,食堂服务员小黄在碧波荡漾的湖畔照了一张相,是顾若君给她拍的。小黄来自淮安,19岁。在大学生眼中,她是一个腼腆的姑娘,不善言笑,给大家打饭时只看勺子和碗。邀请小黄到采月湖拍照,是顾若君和同学们早有的想法。“我们期待两类群体彼此互补长短,由80后大学生作为城市与农民工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其边缘化意识。”调研团队的指导老师黄进教授说。
这就是大学生们设计的“青春共进”互动活动。“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研究,还应该去介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引导和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接纳城市,融入城市。”“调研结束其实意味着我们才刚刚开始。”
两个群体率先在校园里牵手同行。大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我以前爱穿名牌,喜欢玩儿。但现在去购买衣服的时候,如果价钱贵了点,我就会隐隐不安,会想起这群和我同龄的人……”
“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也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如果每个人都能伸出手,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了解他们的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传递我们的关爱,用我们的所学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浩大工程!”黄进教授把学生们的设想称为“意识形态的渗透”。“如果这个活动能够进行下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帮助将难以估量。如果他们的心灵能够健康成长,那将是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
冬日的一天,参加调研的9个大学生拿出省吃俭用的1200元钱,给南京红山农民工子弟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买去礼物。“他们都知道圣诞老人,但从来没有得到过礼物,我们给他们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圣诞节。”顾若君说。
“我们的研究,在于抛砖引玉,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绝不敷衍和冷漠的路,希望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媒介、学术机构都更加关注这个群体。”
“我看见你笑了,虽然不清楚你在笑什么,但是我知道了你此刻的心情。我看见你在忙碌,虽然不知道每个人的梦想,但是我体会到你现在的艰辛。你我都明白,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让我们相互扶持,并肩向前,共同用80后的微笑温暖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