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在寻找蒋经国中学习单纯(彩版10月上)
来源: 未知    作者:admin    2010年12月02日    字体:大 中 小    浏览:1342
陈坤:在寻找蒋经国中学习单纯
◎文/李东然
长着青春帅气的脸,却要表现政治家复杂的内心。很困难的尝试,陈坤做到了。“我能演蒋经国?”当《建国大业》总导演韩三平找陈坤谈戏时,他脑子里“嗡”了一下。因为陈凯歌导演推荐了他,角色据说又很受重视,陈坤就在一种盲目的自我满足中答应下来。
但刚走出韩导的办公室,陈坤就感到一阵心虚和恐慌。他以往演的角色,无论是《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云水谣》里的陈秋水,还是《画皮》中的王生等,都属于虚构的人物,习惯了在文艺调调里谈情说爱,突然要在这么“正”的作品里,饰演复杂、严肃的历史人物,压力油然而生。
陈坤对历史从来没有过任何研究,尤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是粗浅,甚至对蒋经国这个人物本身都缺乏基本的认识。而且韩导再三叮嘱:蒋经国是影片中年轻演员里戏份最重的角色,也是剧本里几个备受期待的人物。陈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距影片开机不到3个月,当务之急是一场恶补。怎么补?为了能对那一段历史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他决定完全用做人物传记电影的准备方式去准备这部电影。先是看书,《青年蒋经国》、《蒋经国传》……凡能买到的关于蒋经国的书都找来阅读了,也上网搜索资料,寻找各个时代关于蒋经国的报道。
书页间,最初从照片上认识蒋经国的时候,形象上的落差很让陈坤耿耿于怀,于是安慰自己,但求神似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醒悟,原来神似对于一个研究蒋经国只有两三个月的年轻演员来说也是无法企及的。这个人物身上的巨大戏剧性,对演员来说是绝对的挑战,能十足精彩,也能彻底失败。
于是,陈坤努力寻求突破,找到自己理解人物的角度。他一点一点发掘着蒋经国身上发生的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所有曲折,也一点一点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灵魂脉络——“我始终觉得,复杂背后,蒋经国骨子里还是那个热血青年,没有变过。”为了明确那份激情的根源,陈坤从蒋经国的出生开始,透过他的成长经历、家庭变故,父亲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父亲的接受与抗拒,找到细节背后藏着的情感源头,从中一点点体会和梳理出蒋经国的精神世界。
但是,来之不易的把握,仍旧没能给陈坤带来足够的自信。拍戏前的那天晚上,他少有地失眠了。第一场戏就是一场大戏,是他和冯小刚饰演的杜月笙两个人的对手戏。每部作品的第一场都关乎人物基调的定位,陈坤非常紧张。之前设定、想象的一切终于要成形了,这些判断透过镜头会不会无法传达,或者传达了又不被认可,都让他不安。他很怕交到他手上的这个角色诠释不好,最终辜负了推荐他的人。“这在我的字典里是不可接受的,我不想让别人失望。”还有一种抗争,也令他难受。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虚无的角色容易演,但真的走进一群好导演、一支严肃的创作队伍中,用严肃的态度创作角色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不自信。一方面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那些让人仰望的前辈表演中的爆发力和耀眼光芒,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黯淡。不再自信,充满怀疑,这才是压力的根源。
开拍那天,陈坤带着失眠后的亢奋来到片场,也许因为挣扎了太久,反而比较释然。化完妆打光的时候,他对自己说:“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你就是蒋经国,就照你想的去做吧。”
一场和杜月笙的戏演完,陈坤如释重负,他没想到自己竟得到了导演的肯定,内心的自信开始一点点恢复起来,他甚至觉得愉悦。和“父亲”张国立的对手戏,最让他感到享受。或许是因为看到他最初精神紧绷,张国立竟亲自带他入戏,让他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慈祥。曾经惧怕的来自前辈的光芒绽放,竟成了心中的温暖。陈坤无比感慨:“当有一天,我也能作为前辈,和那些经验比我欠缺的演员演戏时,我也要有这样的姿态。”
完成最后的配音之后,陈坤恋恋不舍地告诉自己这部电影拍完了。他感谢在33岁这一年,有这样一部电影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不仅仅意味着自己表演疆域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这个角色的塑造过程让他对表演的内涵有了全新的体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
“出演这部电影的经历教给了我单纯的力量,单纯的动机,单纯而全力地去研究,这些或许不能直接给结果加分,但足能战胜恐惧,战胜怯懦。如今,我更愿意把这种单纯当做一种对生活的虔诚,我希望自己能带着这个态度完成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陈坤这样总结《建国大业》在他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纪威//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3期,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