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决定了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走向|大数据&文化自信

发布者:青年文摘    浏览:1694

2018年4月13日,在第四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期间,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了“大数据视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论坛。来自内容出版、投资、生产,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数十位学者、行业精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大咖们就如何利用新科技提升青年的阅读品位、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启发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这些精彩内容做了整理,在近期连载刊登,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讨论、分享、交流。

今天分享的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和盘古智库创始人、理事长易鹏的精彩主题演讲。关于青年、科技和文化,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大数据视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

文|皮钧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发布一年以来,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年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基本布局,为此,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纬度和更大的深度来挖掘青年阅读性格,找出当代中国青年“新时代强国奋斗文化”形成的基因和规律。
 
我们认为,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是探索青年的太空望远镜,用以发现青年的思维版图。

我们可以用三个纬度来阐释青年的思维版图:第一个是制度走向,是大势――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第二个是科技走向,是趋势――以ABCQ(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重大产业和革命。第三个是人口走向,是时势――中国青年年轻世代更迭和需求升级的周期运动。这三个“势”的叠加导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趋势出来。
 
由此可见,了解青年,满足青年,已经是一种“尖端科技”探索了。
 
通过中国青年指数的发掘,我们发现文化自信需要有三个支柱来支撑:文化的自尊、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强。

自尊-文化逆袭:从小写的我到大写的我

首先,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革命,赋予了“我”的力量,“我”成为强大的标尺。平民可以述史,草根可以和精英争夺话语权――整个互联网世界中,“我”成为衡量世界的尺子和评判的标准。所以没有“我”的充分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第一个起点的。

其次,当“我”充分发展之后,很多人获得了整体授权――不是某个人或部门的授权,而是时代和技术的授权――“我”成为了一代人衡量世界的尺子。这也就是很多年长的人不理解年轻人的根本原因,因为青年形成了自己看世界的体系。

最后,我们看到在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有一个新的变化,青年内部出现一个理性、温和且强大的声音,“我”成为尺子,“我”需要权利,但是“我”需要责任。因此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自我成就时代,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自尊是这样形成的,是由“我”变成一把尺子,变成一种授权,变成自我成就的时代——这是在文化自信中打下的第一个桩子。

反映在青年阅读需求中,我们看到,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形成一个文化张力。

这是我们展示的青年的思维版图,里面有各种我们熟悉的东西,但是究竟哪些东西是青年人心目中最占主流的东西?需要我们来做整体画像。

这是我们展示的青年的思维版图,里面有各种我们熟悉的东西,但是究竟哪些东西是青年人心目中最占主流的东西?需要我们来做整体画像。

接口-文化自觉:从脑图到星图

近年来,中国年轻人中流行的是次元文化,是亚文化,是社群文化。我们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这些文化是一个地下河系,包括燃文化、萌文化、爽文化甚至丧文化。其实,它已经成为接口——在互联网技术塑造“我”的过程中,形成了无数个接口,有多少个“我”就有多少个接口,而这些接口都是一个自觉的接口。通过任何一个青年的接口都可以看到这个世界――这是青年的版图中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每个星球都可能住着一个小王子、萌公主。正是这样的接口,把唯一的现实世界结构成一个星云,变成了无限的虚拟现实,四亿青年接口就会有四亿个不同的社群和星球出现。

▲2018年4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文学阅读域阅读热度词云图

所以,我们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变化,应该有新的认识范式和知识范式来应对这样的条件。

现有的主流范式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下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而来的话语革命,思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革命。过去是因为我们没有东西可看,导致了我们无法认知这个世界,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反过来,每天世界上会有大量的信息制造出来,如何看清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所有的内核和规律,形成我们新的认知模式,而不让青年只是变成信息汪洋大海中捡贝壳的小孩子,才是我们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希望重构知识谱系、见识谱系的思想基础。

力量-文化崛起:从中美之争到“年轻的第三极”

最近大家看中美的贸易战,我们要解构一件事就可以了――从“合法性根基”到“合序性轨道”。

大家普遍认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侵害另外一个大国的利益,比如修昔底德陷阱之说。
 
但是在青年的眼睛里,我们走在一个共同的轨道上,无非是有人走得快一些,有人走得慢一些,一个大国的崛起并不必然导致另外一个大国的崩溃,只不过走得快的人不希望其他人超过他而已。

未来走向是会彻底改变现状的,很有可能要把“合法性的根基”变成一个“合序性的轨道”。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样一个传统的更替的秩序,我们就从青年的角度构建了新的秩序。所以我们认为真正在将来改变现在世界格局的是青年一代。对于大国崛起来说,根本的路径在于,在经济崛起、政治崛起之后有什么样的青年崛起。有了这样一个新的崛起,我们才有可能使我们整个社会的途径发生彻底扭转,所以对于青年人来说,如果不能认知到自己在政治、经济崛起之外可以利用技术的发展形成第三种崛起,我们是不可能认知到文化自信的前提的。

青年文化自信:强国奋斗文化构建运动

通过自尊-文化的逆袭、接口-文化的自觉、力量-文化的崛起,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文化自信将在青年一代中率先突破。
 
我们认为之所以在十九大以后,很多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期盼新时代的到来,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自己和国家之间已经有了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就是重构一种我和世界,我和国家,我和民族,甚至我和人类之间都能够打通的一个路径。重构一种新的文化符号,推动新的文化潮流,形成新的文化运动,都是青年人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做出的文化上的探索。
 
基于此,我们判断,中国青年的强国奋斗文化的构建运动将会影响未来国家30年的发展,将会成为整个文化潮流新的趋势。
 
因此,当我们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上,我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这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对“强国一代”(注:从解放一代、建设一代到改革一代,青年在各个时代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认为,当代青年适逢其时,空间广阔,可以称之为“强国一代”)的塑造,也体现了当代青年希望重新定义一切的思维和思潮。在下一波浪潮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认为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到了2050年,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强国一代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文化品格,有什么样的品质素质,将直接决定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走向。
 
在下一步浪潮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用大数据这样一个视野来观察青年文化自信,进而发现中国青年新时代强国奋斗文化重构运动现象。我们希望把这个结论传递给每一个青年人,在这样一个让我们的前辈、父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场景之下,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完)

 

中国青年的国际视野

文|易鹏

盘古智库创始人、理事长

我今天讲青年的国际视野,主要谈两个方面的事:
 
一是要了解中国青年的世界观,要了解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下的世界特点,我总结了九个字:多极化、数字化、人本化。
 
多极化很简单,最近大家都知道中美在PK,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希望中国赢,我也跟大家一样希望中国赢,但是我也希望美国别输。世界如果是一个你死我活、我赢你输的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达尔文讲的丛林法则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所以才有了“休斯狄德陷阱”。我个人观点是,要以多极化来看这个世界,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不是单纯的你输我赢的博弈,而应该是双赢的博弈。要想达到这一点,确实需要世界共同的改变。
 
第二是数字化。新技术在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技术都在改变这个世界。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会更长,我们的生活品质会更高,我们的学习方式会改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也会改变。有人认为印度会超过中国,因为印度的人口比中国年轻,人口规模比我们大,英语水平比我们高。但是我在印度的时候跟政要讲过,当人工智能来的时候,人口多管用吗?机器人可以干很多人干的事。所以,我也想给在座的年轻人一个小建议:大家学技能,尽量学一点机器代替不了的技能。
 
第三,人本化,以人为本。现在的年轻人有个性、善于思考,越来越看重“我的生活方式我做主”。有人把马云看作目标,看作偶像,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钱算什么,我的世界我做主。这意味着,道德、宗教、文明、价值观不是公共的了,而是个体的。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个性,每种价值观的选择,每条人生道路的选择。
 
既然世界正在发生如上三大纬度的变化,年轻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来看呢?
 
第一个是要有天下观。年轻一代不能只考虑国家,我们要考虑全人类,要多想想我能够为天下、为全人类做什么样的贡献。
 
第二个是参与观。要拥抱这个世界,参与这个世界,和世界一起成长。
 
第三个是合作观,天下那么大,合则共赢。我们要合作、拥抱、团队、握手。有了这种思维,我们会走得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