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明天想读什么|大咖谈阅读

发布者:主题嘉宾    浏览:1505

“读书的人必是有追求的人”,今天我们提倡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但市场提供的能够称得上是“书”的经典产品,严重不足,大多数是有书号的印刷品。信息时代,如何“回归内容本源,把握阅读趋势”,在2017杭州“阅读与大数据应用”峰会上,出版传媒、内容投资与大数据领域的顶尖专家共聚一堂,热烈探讨出版、阅读与大数据应用相关话题。以下是第二场主题嘉宾访谈的精彩亮点。

指数在现代出版中的应用

主持人

孙维:西安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访谈嘉宾

毛浩: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李师东: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
金锐:中青网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理
李铭海:四川手机报总编辑、总经理
陈沁:数联铭品(BBD)首席经济学家
赵渊文:百度阅读产品总监、资深互联网架构师

著名主持人孙维

孙维:今天的议题是“指数在现代出版中的应用”,听起来真是挺深奥的。我们嘉宾除了陈沁是指数专家以外,其他都是资深的媒体人或出版人,所以想先请五位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所在的行业都是有行业监测的,能不能分享一下目前媒体或出版进行行业监测研究时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用这样的方法和工具会不会有一些局限性,或者谈谈大数据在媒体工作中的运用。
 
毛浩:今天发布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应该是业内的一件大事,填补了一个空白,同时也圈了一块肥沃的土地。这个指数是建立在全价值链的大样本之上的数据,一套全新的、开创性的算法基础上的大数据的运用,应该说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这些年,《中国青年报》也是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开始得稍微早一点,有些做法我觉得可以为阅读指数的开发和挖掘提供一些参照。
 
我们其实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大数据公司,2015年我们中青在线成立了中青舆情监测室,负责舆情产品的制作开发。基于这个技术,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的相对完整的产品体系,我觉得可以为我们指数未来的开发做一个参考。
 
我们做的第一个的产品,是新闻产品、数据新闻。这是大家现在比较常用的,比如全国“两会”,我们就利用大数据制作了一系列数据新闻。我举个例子,关于养老问题,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最关心养老问题是90后,这是与我们常识相异的一个发现,这个新闻也成为“两会”上的一个热点。现在这个数据新闻的品种已经全媒体化了,我们甚至有一档视频化的舆情分析节目。
 
第二个产品是定制的舆情分析报告,为政府、企业,一些单位定制舆情分析报告,这些都是商业性的,付费的,非常有前景,我觉得可以供青年指数项目参考。
 
第三个是指数类产品,我们每月发布社会舆情指数,同时有一系列的排行榜,比如现在每周发布的全国共青团组织“两微”影响力排行榜、全国高校“两微”影响力排行榜等。这些已经成为业内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前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万多份有效抽样,开创性的算法,每次要爬取和分析一百万以上的数据……如果只是提供一个行业的供需调节参照的话,传统的阅读销量分析就能够解决,这么优秀的一个大数据的运用,应该多维度地开掘、多领域地开发。我们也期待指数后面有更多的成果,希望以后在发布和进一步开发上有更多的合作。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毛浩发言

孙维: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发布无疑会对出版行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接下来有请李师东谈一谈您的想法。
 
李师东:出版业与指数、数字的关系从来都是非常紧密的。一本书做出来,要印多少册,能卖出去多少,都是很数字化的。没有一个出版社不关心数字、不关心自己的指数。
 
当然,现在说的大数据和我们过去所说的数字和指数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说的数字更多是经验化的传统使用。那个时候出版社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是非常刚性、非常线性的。过去我们内容做好了,就可以直接提供给读者,你不担心它卖不出去。现在,我们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读者的诉求更加广泛,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站到新的、更高的、更开阔的视野上去。大数据在这个时候作用就很大了。
 
我们现在做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是个新生事物。青年从来就是阅读的主要力量,他的求知欲,他了解世界、培养自身人格基础,在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现在的青年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喜欢哪一个门类,表面上看,这书火了,实际上它有内在必然联系。所以我觉得大数据本身,它很大的价值是呈现,它把个人的阅读、个体的出版变成了一种整体的描述,超越了个人的更大的一种描述。
 
第二个,大数据本身,包括我们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它还有一个更大、更有价值的功能,就是暗示,是启示。大数据本身,要是真能预测什么,那真是太好了,那我们所有出版社就都能赚钱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出版社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启示,一种隐喻。和读书一样,大数据也是见仁见智,基于人的不同心智,从大数据你得到不同的启发。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师东发言

孙维:由此看来,大数据与传统出版业的拥抱是一个趋势。下面有请金锐,请您和我们谈一谈您的看法。
 
金锐:我来自中国青年网,应该说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和数字出版还真是有一些不同。比如说,上午发布2016年数字阅读白皮书的时候就讲到,数字出版的用户平均阅读时间是30分钟。但是我了解的情况,新闻网站的每个访客的阅读时间基本上也就2至3分钟。相比较,对新闻资讯的访问应该算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网络媒体和数字出版也有相同之处,皮钧社长在发布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时候提到过,发布这个指数的目的,是为了用大数据分析来服务引导广大读者、广大用户,使他们能够以便捷的方式获取到想要的新闻或资讯,或者某个出版物。这的确又有相通之处。
 
大数据可以辅助管理决策,能够精准匹配资源,能够预测风险,能够为用户画像,在我日常的办网实践中,这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指数特别多,也特别重要。比如说影响力指数,国际上通行的叫alexa,这是美国一家公司,他的指数,在全球是传播最广的。我们中国的BAT,包括很多网站,在alexa的国际排名和国内排名都非常高,因为我们的数字用户基数大。国内也有第三方机构,比如艾瑞,它在细分领域,比如对新闻网站的评估,就更科学了,它可能会考虑到每一个访客停留了多长时间,看了多少个页面,网站每天的访问时长是多少。相对官方的网新办、网络传播杂志,还做了一个传播力指数,对中央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指数做了排行。
 
对于现在网络媒体来说,需要科学办网,用数据说话。这些指标越来越多,包括现在各种大数据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指标多了就特别容易“打架”,就像手表多了你不知道哪个是准的。对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布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我有一个建议。实际上不管你是碎片化阅读还是浅阅读,都是阅读,某种意义上都应该是网络出版的范畴。所以我们特别希望中国青年阅读指数能够越办越好,也能指导我们日常的办网实践。

中青网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理金锐发言

孙维:下面有请四川手机报的总编辑李铭海,谈谈您的观点。
 
李铭海:皮钧社长的演讲讲了一句话,“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我想凭这句话,我们后面就要好好合作。我是从事手机报工作的,四川手机报。虽然手机报从一个新媒体变成了一个传统媒体,但是我们在四川做得有滋有味。这个有滋有味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大数据。为什么我对这个大数据指数非常重视呢?我和大家分享三个媒体传播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四川有一个华西医院,是中国排名第二的医院,华西医院有几个医生做了个APP,找到我们帮忙推广。我们开始时不愿帮他推广,觉得这个APP好难推啊,怎么推啊。但是中国移动给了我一组数据,提供了近一年来到过华西医院和打过华西医院电话的电话号码,精确地提供给我们,我们对这些数据覆盖的用户下发了两次手机报,APP就增加了300万的下载量。
 
第二个案例,我们四川手机报看起来是一个陈旧的媒体,怎么又活过来了呢?这得感谢中国移动,感谢卓望。我第一次接触大数据,是中国移动和卓望把我们分成了21个地市,我们可以向21个地市精确地发送手机报,向不同的地市发送不同的内容。这样退订率就大幅下降,留存率就非常的高。
 
第三个案例,是最近的案例。我们和新浪合作了一个舆情产品,麻辣社区。前段时间我们突然抓到一条信息,是美联航的信息,亚裔的投诉。所以我们决定做这个稿子,但是这个稿子推给谁呢?我们迅速和移动、和卓望进行合作,找出在一年内坐过国航和川航的用户。这条新闻最后的反馈率达到80%。也就是说,我推100万用户下去,就有80万用户点击这条链接进行二次确认。我们现在有七千万用户,不能用所有的消息去骚扰所有的人,所以我们就用大数据去寻找用户。
 
最后我讲一下用大数据推动社会进步。大家知道去年发生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事情,四川成都机场出现了“魔鬼X光”。X光这个事情不是存在了几天、三个月,而是存在了一年。《成都商报》等媒体半年前就关注过这个事情,但是没有后续消息。我们给我们的书记和省长精确地推送了两天,当天中午,这个设备就撤掉了。当传媒能够精确推送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出现了。我们的广告也是这样的。下一步,我也希望能和皮社长合作,把青年用户利用起来。

四川手机报总编辑、总经理李铭海发言

孙维:李总用很多鲜活的事例和我们分享了大数据的重要性,以及精准推送的问题。最后我们有请赵渊文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议题。
 
赵渊文: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媒体和出版行业对于行业的监控,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着眼于宏观市场的用户需求的监控,这种需求监控一般就是去收集和获取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然后基于云计算或大数据的技术,去产生对于媒体和出版行业有指导作用的一个监控的一个结果。这种监控百度很早就有了,比如说百度统计、百度指数,就是这种类型的。这样的监控有它的优势,它足够宏观,有足够的前瞻性,能够指导传统媒体、出版业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但它的弊端也是过于宏观,对于一些领域缺乏指导性,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另外一个层次的监控就是行业监控对象从宏观的市场需求本身转移到了市场需求的供给方身上。这个监控相对来说微观一些,是一个中观层面的监控。它的优势在于成本小,可信性强,也足够让我们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弊端在于缺乏一些前瞻性,只能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所以,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能够立足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比如青年阅读这样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事情,通过大数据这样的方式,做一个非常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的监控,立足于宏观,同时又有一定针对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百度阅读产品总监、资深互联网架构师赵渊文发言

孙维:刚才五位分享了指数在出版业和在媒体当中的作用,谈话当中也充满了对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期待、欣喜、祝福。最后有请BBD首席经济学家陈沁,和我们分享一下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具体内容,它的特点是什么,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的。
 
陈沁:听了这么多分享以后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是非常高兴,大家对大数据在整个内容生产应用方面非常看好,另外一方面也是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青年阅读指数,它现在还处于产品的第一步,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构建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产品。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在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监测中国青年人的阅读偏好、阅读倾向是什么。简单来理解,比如我们把所有青年看作一个人,把这个人一天的阅读时间分成一百份,那么一百份里面有多少是阅读这样的内容,有多少是阅读那样的内容。这个内容的划分我们会通过非常多的方式,把它从网络数据中抽取出来。拿一本书为例,这本书可能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日本小说,我把它非常多的特征抽取出来之后,归结到一个代表性的人里面,在他的一百份阅读时间中,有多少是阅读这个东西的。这是我们青年指数的第一块,也就是青年阅读需求的这一块,他想要读什么东西。
 
但中国青年阅读指数还有第二块:中国青年阅读供给指数。前面看到的是需求,青年人需要读书;第二步我们要看到内容的生产供给。从这两个指数,我们看看年轻人喜欢读的内容和现在内容生产方所提供的内容有什么差距。
 
理想的状态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和内容生产方所提供的内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生产方满足了需求。如果生产方生产的内容和需求方需求的内容不一致的话,有两个表现:第一个是生产方所生产的内容不能够满足需求,另一个是生产方生产的内容能够引领需求的增长。
 
所以我们爬取了各种数据,包括电子书、纸书、期刊等数据。我们的指数在算法上有以下特点:我们会从海量的阅读当中,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标签组合,来得到1000个标准阅读域。它是一个固定样本,我们从它的变化,来看青年人的阅读需求发展变化,从生产来看内容的供给。这是我们整个青年阅读指数的一个产出方式。计算方式说起来很简单,一个是阅读时长,一个是不同的阅读标签,然后看每个标签会分到多少时间。按照阅读域划分,可粗可细,我们在《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报告》里最粗的是文学、社科等阅读域的划分,但是还可以往细里划分,比如文学里有小说,小说里还有各种类型的小说,比如现在流行的官场小说、推理小说、穿越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从标签的不同组合可以深入到非常细的阅读域去看年轻人的阅读需求,去看需求与供给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

数联铭品(BBD)首席经济学家陈沁发言

孙维:刚刚在陈沁讲的时候我忽然就热血沸腾了,为什么?我觉得皮钧书记非常有前瞻性。刚刚陈沁讲到,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现在只是第一步,它的未来就像一个宝库一样,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探知,真的是给我们在未来可预见的前景下,勾画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最后,我想请每一位嘉宾能就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在未来出版、媒体中的价值和潜在方向上,送上一句话。
 
毛浩:在理论上,大数据可以知道一切。这很可喜,也很可怕。关键在于怎么运用,我希望中国青年阅读指数能够得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价值。
 
李师东:有了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从此之后,你就不是一个人在阅读。
 
金锐:科学运用好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打捞青年沉没的声音。一方面把青年的温度告诉他,另一方面增加全体青年的获得感。
 
李铭海:我希望能尽快用上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陈沁:希望中国青年阅读指数能从监测阅读,到预测阅读,到引领阅读。
 
赵渊文: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一定能够提升中国青年的阅读率,助力全民阅读的兴起。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介绍及出处:青年文摘(微信号:qnwz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