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搏的手机几乎从不打电话,也不接听电话。网上他公布的手机号码旁也会加个括号注明:只...[详细]
2014年,我即将结束在北大的硕士学习生涯,也面临着毕业的选择,我选择了开一家米粉店。...[详细]
从小学到大学,教过我的老师大约百人,有两类老师让我记忆深刻。一类是指导过我写作的,另一类是揍过我的。对那些鼓励我写作的老师,我一直心怀感激,而对那些揍我的老师,我同样是心怀感激,他们没有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任何创伤,倒是给今天的我留下了很多回忆的乐趣。
最早的挨揍记忆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学校就是村东头的几间土房,老师办公室的窗户没玻璃,都是用纸糊的,被风吹烂了,老师就从我们的作业本上撕张纸糊上。窗户外面有一根电线杆,课间休息的时候实在没什么娱乐项目,我们就比试砸电线杆。在地上画一条线,随手捡块石头,站直了,瞄准了,扔出去,看谁能击中电线杆。由于发育较晚,臂力有限,我专捡那种比较轻的石片扔,结果石片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穿越老师那纸糊的窗户,毫厘不差地击中老师的额头。同学们都像土行孙一样瞬间消失了,我独自站在操场上,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这个姓王的数学老师暴跳着出来,一个飞腿,我应声倒地。老师还不解气,又抓住我的衣领,像提一只小鸡崽一样把我提起来,发力外推,我再次倒地。老师说了什么我已经忘了,但是老师揍我的动作我还依稀记得。揍完了,上课铃也响了。我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屁颠屁颠地回教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去了。
我的挨揍记录大部分是在小学阶段书写的,老师们的功夫千奇百怪,不成体系,难分门派。女老师用手指戳我太阳穴--点石成金,男老师把我的耳朵旋转360度--耳提面命,这些抓耳挠腮的招式都淡忘了,记忆最深的一次是那位姓齐的语文老师的无影腿。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运动热忱,活泼好动,尤其喜欢球类运动。让人丧气的是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内容就是在操场上跑圈,或者是扔那种木头做的手榴弹,扔出去捡回来,周而复始,毫无乐趣。
学校有一只蔫巴巴的篮球,藏在语文老师的床下,只有老师们可以玩。我们吃完午饭都站在教室门口,对老师床下的那只篮球虎视眈眈。都想玩,没人敢去拿。多数人都会这么说:要拿你去拿,反正我玩不玩无所谓。现在想来真是有趣,那么点小人儿就懂得三十六计--欲擒故纵。多数人都能经住考验,只有我扛不住,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走向老师的卧室,身后是同学们无比钦佩的目光。他们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给我放哨,我推开老师房间的门,爬到床下,把篮球抱在怀里,比抱着亲爹都幸福。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老师回来啦!我吓得差点尿裤子,是躲在床底下,还是在老师回来之前抱着篮球逃出去?犹豫之中,齐老师的无影腿已经踢中我的屁股,我一头撞在墙上。忍受着疼痛和屈辱,我灰溜溜地从床下爬出来跑了。老师站在门口大声呵斥:这帮小兔崽子,就知道玩!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挨揍无数,多数都和学习无关,唯一一次因为学习挨揍,还是地理老师自摆乌龙酿成的冤案,这一次我记忆犹新。地理课上,老师发完作业就开始用课本挨个抽打我们的脑袋。一道很简单的填空题80%的学生都做错了,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道题大约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是哪里?我们都写的是白令海峡。老师认为应该是白岭海峡。揍完人,老师余怒未消,还在喋喋不休地训斥。我弱弱地站起来,拿着课本对老师说:老师,你看,书上写的是白令,不是白岭。老师跑过来拿着我的课本看了一遍,脸色由红变白,然后又拿了自己的教科书看了好几分钟,百思不得其解。好的老师敢于正视自己的乌龙,我的地理老师就是如此。他向大家道歉,说是自己记错了。遗憾的是我们挨的揍是还不回来了。
高中时期,写过检讨,挨过罚站,但未再挨揍。因为我的身体和自尊心已经迅速膨胀,具备了与老师对抗的心理和身体条件。如果老师敢在我喜欢的女生面前揍我,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还手。我一个关系特好的兄弟,上晚自习玩扎金花,班主任把他拉出去给了一拳,这哥们跳起来给了老师一记耳光,然后直接回家了,并且已经想好了要在县城里找个工地干活。我们都特害怕,我们知道他的班主任肯定会去告诉校长,然后,他被毫无争议地开除。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班主任第二天让我们通知那哥们,快点回来上课,老师根本没有报告给校长。现在,我们每每谈起那位老师,都是愧疚中充满敬意。
————————————————————
《青年文摘•快点》是青年文摘品牌下的网络电子刊物,独立内容策划,全新阅读视野,为你展现多角度世界、全色彩人生。“快点击,漫阅读”,杂志关注有趣的话题、有料的人物,聚合有维度的思想、有力度的文字,兼顾各种流行时尚和创意艺术,精彩图文,为你带来乐趣与深度并重的新阅读。
出版周期:月刊
上线时间:每月1号
下载地址:http://www.qnwz.cn/html/ebookdown/
荐稿邮箱:e-qnwz@qnwz.cn
微博:http://weibo.com/eqnwz
http://t.qq.com/e-qnwz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