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序言一…………………………………………………………………001
序言二…………………………………………………………………005
上编
泥瓦匠也能扛起自主创新大旗
——记农民工出身的高级工程师、发明家赵正义……………003
锻造共和国佩剑的人
——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功勋试飞员李中华………………039
科研试飞英雄邹延龄…………………………………………………058
科学家与中国“863”计划……………………………………………072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写在两院院士罗沛霖九十华诞之际……………………10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109
此生只向膏梁谋
——再访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117
世界,让我为你证明
——走进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的数学世界………122
两位巨匠一样情怀
一一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129
向着新境界,“跃迁”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139
探寻另一个宇宙的壮举
——丁肇中与中国阿尔法磁谱仪(AMS)………………………147
王大珩:我赞同“以人为本”…………………………………………156
罗沛霖:思想驰骋网络中……………………………………………158
吴文俊:情迷数学机械化……………………………………………160
院士大漠行……………………………………………………………162
最后走出核帷幕的人
——记著名核物理学家力一……………………………………165
从大漠走来的赵煦院士………………………………………………173
微己功者亦风流
——记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思得…………………179
人到云上海似怀
——记“远望”号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181
踏海者
——记无线通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183
广其学而坚其守
——记电波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吕保维………………186
选择高压环境的人
——记耐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188
博学者强胆识
——记舰艇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秉汉………………190
翱翔者
——一位航空工程博士、飞行员、发明家、创业者人生侧影……192
李晓阳:二十载征天不寻常…………………………………………202
翱翔者在基蒂霍克
——重现人类首次飞行的李晓阳………………………………207
永恒的微笑
——弥留之际的陈景润院士……………………………………215
下编
三峡移民的贴心人——冉绍之………………………………………221
盖棺感论张震寰
——一位踏破科学“禁区”的先行者……………………………228
西来大漠意何求
——记空军驻西北大漠某科研创新群体………………………240
段里仁:城市交通出路在于转变观念………………………………247
全国劳模关龙的清晨…………………………………………………255
张建启:情系飞天半生缘……………………………………………257
王康:折冲只在寸心间………………………………………………26l
猿啼何时成绝响
、——一生矢志揭谜的黄万波……………………………………265
始知名将出书生
——记二炮装备部科研部装备预研办公室主任何玉彬博士……270
专家使者徐大雄………………………………………………………280
心系高远人自风流
——记女药学博士吴锦…………………………………………282
追求卓越的人
——记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第一位女药学博士吴锦…………284
只为这领先的一步
——记青年软件专家宋福群……………………………………292
发明处处有悟性见高低
——变革千年床榻的李成义……………………………………295
博士走向一线
——记北京玻璃研究院副院长、理学博士陈刚………………297
终级诊断者
——擒获病魔的人们……………………………………………300
为了死者的生者
——革新新中国殡葬业的先驱赵德禄…………………………339
站在阴阳界
——陪逝者走完最后一程的人…………………………………343
阅尽海天
——记军事摄影家牟健为………………………………………359
诠释能量的人
——记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吕春绪…………………365
看君更极深沉思
——访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372
附录:
不应被尘封的愿望…………………………………………蔡平379
(原载于2003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
后记……………………………………………………………………390
时代风采民族脊梁
——《大浪淘沙——创新精英写真集》序
罗沛霖
沈英甲同志是我国科技新闻战线的著名学者型记者,多年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中国青年出版社将其多年来采写的记录我国科技与其他方面的部分创新人物的通讯、报道结集出版,定书名为《大浪淘沙——创新精英写真集》,这是一部极富时代特征、激越昂扬的中华民族自主创新交响乐,群贤毕至,各领风骚的时代精英图卷。这在党的十七大发出加快民族伟大复兴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动员令之际,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
沈英甲从不同视角以自己的感悟,生动记述了几十位工作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创新代表人物,尽管他们的出身、学历、工作领域和经历各不相同,但都能为民族复兴大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也同时超越自我,实现了人生价值,殊途而同归。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特别将“泥瓦匠也能扛起自主创新大旗——记农民工出身的高级工程师、发明家赵正义”这篇通讯列为开篇。赵正义,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者也。待读后方才大悟,这样的编排有其独到的匠心和深意。
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标志是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究竟如何?初中文化水平,农民工出身,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高级工程师赵正义的创新业绩明确而彻底地回答了这个重大历史文化问题。几千年来,正是有无数的像赵正义这样的平民发明家在不断地推动华夏科学技术文明的进步,铸造了几千年雄踞世界前列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核心。以极原始极简单的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赵正义正是用人们认为再普通不过的混凝土和预应力材料,甚至是砂、石、土,通过空间结构的重新组合赋予这些材料在新的结构形式下新的性能,发明研制成功可组合、分解、搬运,实现重复使用的“赵氏塔基”,从而彻底破解了困扰人类几十年的一道世界性技术难题,成为一项令国内外业界惊叹的节资、节能减排标志性新技术和经典发明。而在这几十年,国内外无数的业内专家都对这道难题下过工夫,而没有些许进展,结果却被与塔机专业毫无瓜葛的赵正义一举攻克。难怪专业权威对赵正义的发明做出“有悖常理,符合逻辑”的精辟评价。赵正义的创新业绩雄辩地证明了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不能不令国人对创新型国家愿景的实现充满自信。
没用国家一分钱,独立完成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建立完整的新技术体系,并且主导了它的产业化进程,而这位重大新技术发明家专业和学历方面的基础条件竟然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由此,我不能不联想到一个问题——全国论创新的基础条件优于赵正义者不下几亿人,那么在这几亿人当中,假定各行各业第一线能涌现出1000个、1万个赵正义式的创新人物,再加上3500万数量世界第一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的创新活力,我们的循环经济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将有多么强大的创新支撑力,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深信,中国13亿人中有着无数的赵正义,关键是如何使他们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我特别注意到沈英甲新闻视角的另一特别之处,他认真解剖了“赵氏塔基现象”,认真调查了北京昌平区建委副主任李贵山在激发赵正义创造性,推动“赵氏塔基”产业化过程中开创的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的作用,创新型国家特别需要李贵山创造的自主创新人文“小气候”。把李贵山的作为进一步扩大,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普遍存在的催生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时势造英雄”。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天时也;李贵山营造的这种催生自主创新的行政人文环境,势也。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多少“李贵山”就有多少块滋生“赵正义”的土壤。
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错误地联想到保守。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偏见。赵正义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丝毫没有磨灭他的创造性。他从《易经》中学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对占卦之术不感兴趣;他反复读《三国演义》、《岳飞传》,诸葛亮、赵云、岳飞这些封建社会的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事业的信念;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坚强性格;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的思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被赵正义用来打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更通过学习真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顺理成章地有了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的十年如一日,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的“赵氏塔基”研发过程。实践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无穷创造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必须由全民族的全体成员戮力同心来实现。创新发明不应只是科学院、工程院和科研机构的任务。从邓小平亲自决策、由国家主导的“863计划”到以具有“四自主”(自主选题、自主研发、自筹经费、自主产业化)特征的“赵氏塔基”研发为标志的全民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民创新运动的兴起是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不但需要培养出一大批钱学森、王大珩、吴文俊级的科学家,袁隆平级的大发明家,也不能少了像邹延龄、李中华这样献身创新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更少不了各行各业赵正义式的基层创新精英。创新精英们在做出前无古人的创造性贡献过程中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所做出的牺牲,令常人难以想象。没有献身精神不可能进入创新精英的行列。我们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富于牺牲精神的创新精英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根基深厚的国际创新竞争力。唯此,创新型国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成功的机遇属于有备而来不懈奋斗的人。这部文集中所记述的创新精英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懈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与天下兴亡同命运的。创新是为了改造世界、富强民族,脱离了这样的目的,一切创造也就失去了社会意义。这是沈英甲在他的文集中告诉读者的。
沈英甲是经历过历史风雨的“老三届”一员,高产记者、高产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新知、催人进取,其自身就是一位中国新闻界特立独行的创新者。他总能巧妙地使读者在报道描述的文字之外,感悟到事件内在的客观规律,使读者在思考中受到启发,领悟思想的新境界。
由于多年的工作接触和交往,我与沈英甲成了忘年之交。闻知他的这部与时俱进的大作即将出版,表示祝贺!
遵其嘱,写了上面的文字,以为序。
2007年11月15日
罗沛霖,两院院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拓者、奠基人;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