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序……………………………………………………………………刘延东001
深情缅怀
冯军走了,走得那么急……………………………………………李源潮007
怀念为西藏发展做出贡献的冯军同志…………………………热 地012
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干部…………………………………………张全景016
八十年代的冯军同志………………………………………………柳斌杰023
忆冯军………………………………………………………………韩长赋032
他与时代同行 …………………………………………………岳惠来034
怀念冯军同志……………………………………………………巴 桑037
质朴本色………………………………………………………尼玛次仁038
缅怀冯军同志……………………………………………………李立国042
三秦大地的怀念……………………………蒲长城卫 华 田晓光047
记忆的绵长与深刻——怀念冯军同志……………………………宋恩华051
和谐的楷模…………………………………………………………肖志恒054
言传身教终生受益…………………………………………………王悦华059
可亲可敬的本色……………………………………………………肖怀远064
我心目中的冯军……………………………………………………刘庆惠067
永远的回忆…………………………………………………………张景岩070
冯军——共青团的杰出楷模………………………………………江泓077
怀念我的老领导冯军同志…………………………………………荆惠民082
老冯,我的好兄长…………………………………………………王平084
难忘与冯军部长的一次出差………………………………………王尚康088
犹闻鹦鹉夜啼声……………………………………………………刘恪山093
想念你啊——冯军同志……………………………………………黄云国095
珍贵的历史片段…………………………………………………刘志端101
我仿佛突遭丧子之痛………………………………………………满 颖111
回忆我的学生冯军…………………………………………………秦贵珍115
三哥培养我成为农业专家…………………………………………冯 家118
怀念冯军同学………………………………………………………张焕学120
回忆我的初中同学冯军;…………………………………………王 江122
一部读不完的书…………………………………………………赵长青124
吊冯军同志…………………………………………………………张宏伟130
怀念冯军…………………………………………………………张文明131
忆冯军兄……………………………………………………………张子扬132
冯军同志离别十三年祭……………………………………………穆盘伟133
冯军兄十三年祭……………………………………………………冯巩134
团徽上的红旗………………………………………………………严 安135
冯军的西藏故事和雪山境界…………………张永发 安七一 陈 红137
早逝精英不寡情……………………………………………………李静160
刻在青年心底的记忆
——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
部长冯军……………………………………………………汪发楷179
文稿撷英
搞团的工作必然影响学习吗?(1981年)…………………………………187
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之风(1983年)…………………………………………190
路,在开拓者脚下(1985年)…………………………………………………197
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200
——五六十年代团的思想工作初探(1985年)
大自然、花朵和污染(1985年)………………………………………………207
对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团的工作的分析和预测(1986年)………………209
要为自学青年办实事(1986年)……………………………………………214
青年与青年题材创作琐谈(1986年)………………………………………216
农村团组织的可为之处在哪里?(1986年)………………………………220
在新课题面前………………………………………………………………222
——关于“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两个问题(1986年)
与农村团支部书记谈工作方法(1986年)…………………………………225
发挥团组织和青年在文明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1987年)……………233
普及法律常识,把法律交给广大青少年(1987年)…………………………236
为中华的经济腾飞添翼(1987年)…………………………………………238
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政治体制改革(1988年)………………………………240
提倡青少年每人养一盆花(1988年)………………………………………242
党寄希望于青年(1988年)…………………………………………………243
加强和改进青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
工人阶级的新一代(1990年5月16日)……………………………………245
提高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水平(1993年)…………………………………249
讲话选萃
在共青团的岗位上努力锻炼自己…………………………………………257
——在佳木斯市区、各县团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3月29日)
多出好书,为培养下一代服务………………………………………………260
——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
讲话(1986年5月29日)
办好校外教育造就四有新人……………………………………………262
——在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0月16日)
塑造青企协更好的形象……………………………………………………271
——在中国青年企业管理者协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
(1986年12月11日)
团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身素质………………………………277
——在全国青工战线建功立业夺杯赛总结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
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村团的工作……………………………………………283
——在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1987年3月2日)
贫困地区团组织如何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287
——在全国贫困县团委书记培训班上的报告(1987年3月)
共青团的干部一定要把团的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干……………………302
——在平顶山检查指导工作期间的讲话(1987年7月24日)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量力而行、逐步发展…………………………………304
——在全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汇报会上的讲话
(1989年4月5日)
共青团要为重振旅游业做贡献…………………………………………309
——在“青春在旅游业中闪光”主题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1989年9月26日)
充分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为稳定大局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做出更大贡献……………………………………………………………314
——在全国大型企业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1月15日)
乡镇团委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326
——在全国乡镇团委改革与建设观摩研讨会上的讲话
(1990年6月29日)
认真做好进藏干部的有关工作……………………………………………335
——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部长、人事厅(局)长、
老干部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1992年8月28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组织人事工作改革……………………………342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机关年终工作总结动员大会上的
讲话(摘要)(1992年12月4日)
书信择选
不工作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349
——1991年8月1日给妻子的信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些进藏的干部、职工和大学生…………………………350
——1991年l0月12日给女儿的信
这里是采风的好地方………………………………………………………351
——1991年11月25日给女儿的信
冬天虽有寒意,但我爱它……………………………………………………352
——1991年12月11日给女儿的信
三种选择,由你自愿…………………………………………………………353
——1992年4月6日给女儿的信
只要脚踏实地用心工作,是能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355
——1992年6月12日给刘明的信
跋:国盛家兴君可宁——告慰冯军………………………………李桂霞356
后记…………………………………………………………………………359
奉献无悔大爱无痕
刘延东
在冯军同志逝世14周年之际,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为纪念他,编辑出版《冯军纪念文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翻阅书稿,不禁思绪万千,热泪盈眶。他的人品、精神和事迹,以及对他的那份友情和怀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
我与冯军同志在团中央共同工作了8年,在书记处共事6年,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军同志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拼搏奉献精神。他顾全大局、胸襟坦荡,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公道正派、团结协作,始终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党和人民充满感情。冯军同志于1978年6月从基层直接调入团中央机关。他常说,自己能够从县里到中央机关工作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压力和责任。唯有不断学习,扎实工作,才能不负组织和人民的信任。他肯学习在团中央机关是出了名的。在他不多的工资中一项最重要的支出就是购买书籍,在陈设简陋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占据了一面墙壁的装得满满的书柜。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和主管宣传工作的干部,很早就提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化,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党的宣传方针,结合青年的思想实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引导、教育和激励青年。他参与倡导、组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张海迪”、“学史建碑”等活动,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仍影响着青年。他还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写成了《七谈活跃农村团支部工作》、《青年思想修养十二讲》等书,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1年3月我离开团中央机关,到中央统战部工作,同年5月他到西藏工作。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了,但由于统战部和西藏工作的密切关系,我一直关注着冯军同志和其他进藏工作的同志,常常为他们的吃苦奉献精神所感动。冯军同志在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部长期间,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心里始终装着西藏各族人民,关心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主动与藏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时至今日,他们仍对冯军同志念念不忘。这是冯军同志留给我们做西藏工作、民族工作干部的一种风范,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93年8月8日,年仅44岁的冯军同志不幸英年早逝。他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好同志,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14年来,人们在不断追忆、怀念和感受着冯军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
冯军同志在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中,奉献无悔、大爱无痕,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在中央选派他去西藏工作时,尽管他已患糖尿病,但他坚决服从,毅然前往,表现出共产党员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坚强的组织观念,在他的心目中,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在工作中,他勤奋敬业、孜孜以求,心系群众、关爱群众,从内心深处流淌出对党和人民的挚爱。在西藏艰苦的条件下,他克服种种困难,殚精竭虑,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西藏人民。
冯军同志低调做人、高效做事,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凡是与冯军同志接触过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团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评价说,冯军同志从到机关,做处长和做了书记大家没有感到他的变化,他是领导但绝没有领导的官架官腔。他务实能干,谦和朴实,做事竭尽全力,让人感到无可挑剔。他常对身边的同志和基层的同志讲,团中央机关上下级之间历来都以同志相称,这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我们应该发扬的好传统,他喜欢大家叫他冯军同志或老冯。他艰苦朴素,从不讲究排场,自始至终保持着普通百姓的本色。在下基层调研时,他坚持轻车简从,真正是一杆子插到底,有几次和基层团干部一道骑自行车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基层的同志也不把他当作北京来的大官,愿意跟他谈思想、议工作,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
冯军同志坚持原则、友情无限,严于律己、尊重他人。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模范地执行党的纪律和组织原则,甚至对自己过于苛刻,要求有些“对不起自己”。他坚持原则没有余地,但对同志的真心爱护和对家人的亲情关爱却处处通过他和风细雨的表达方式,让家人和同事心悦诚服,并从中体会到他的友情、亲情和真诚。不少同志说,与冯军同志共事放心,他绝不会文过饰非,推卸责任,下属与他共事心情舒畅进步快,同级与他共事协调配合好商量。几乎每一个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赞誉有加。
冯军同志是青年领导干部的榜样和楷模。虽然他逝世已经14年了,但他的精神和风范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旺盛的活力。《冯军纪念文集》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人们表达对冯军同志的缅怀之情,更是为共青团的事业,为西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事业,乃至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留下十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为了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行!
冯军同志精神永存!
2007年9月
冯军走了,走得那么急……
李源潮
这几天,冯军的音容笑貌总不断在眼前浮现,我老觉着我们还像办公室挨办公室时那样,脚还未跨出门,话就已经接上了。有时候人的感情不承认在理智上已经接受的事实,我也是。
“我一定会以党性支持你”
那还是在近十年前,我从地方调到团中央书记处,正在为从执行指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换而感到为难。当我惴惴不安地登上团中央大楼九层的时候,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冯军最先出来接迎。我对冯军早已熟悉,还向他写过请示报告,见了面口中不免念叨,“我是鸭子上架,请您多指教。”他极其诚恳地拉着我的手说:“源潮,千万别这么说,你放心大胆地领导,请相信我一定会以党性支持你。”他的话使我很感动,别人曾告诉我,冯军也是和我们一起被推荐为进书记处书记人选之一,而他却那样坦诚地进退自如。不久,我们去开青年报刊年会,两个人改稿子一直到半夜,临走冯军又把稿子拿回房间。第二天一早他把稿子交给我说:“我怕你情况不熟,讲得太干,又添了些例子。”我望着他满眼的红丝和稿纸边密密麻麻的小字,一时都想不出说什么词来表示感谢。
“老冯讲真话,我们服”
冯军是个有原则的人。有一次,一家地方青年刊物因为刊登格调不高的文章受到团中央的严肃批评,这家刊物的负责人跑到团中央来“找熟人”。当他们找到冯军的时候,冯军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们的错误,并告诉他们:“与其到处找,不如坐下来写检讨。错了就是错了,强调一百条原因还是不能变成对的。检讨了,认真接受教训,今后才能办得更好,这不是为难你们。”后来,这家刊物的同志认真地检查了自己的刊物格调,调整了办刊方针,一直把握得较好。在次年的报刊年会上这家刊物受到表扬时,他们开玩笑地对冯军说:“我们受表扬时,首先要感谢冯部长让我们写检讨。”冯军特别强调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他最讨厌讲虚话和过头话。有一年我们组织“青年之家”达标竞赛活动,年终时宣传部分头到全国各地去检查验收。当大家从各地回来汇总情况并讨论第二年工作方案的时候,不少同志比较乐观,纷纷用自己验收的典型情况说明全国的青年之家建设应该提出新的标准。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冯军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意见,他说:“我发现各项活动在检查验收时,看到的情况总比普遍的实际情况要好。只要在活动开展的地方,哪个县没有自己的一枝花?集中省里就变成了一片花,再汇总到北京还不成了‘万紫千红春满园’。对于各地的先进典型,我们当然要肯定,但我们不能被典型遮住自己的眼睛,‘以典代面’,看不清基层的实际情况。”他说,他在验收点之外多走了一些地方,发现许多“青年之家”还远未达标,因此他主张:“标准不变,普及全面”。他有理有据的分析得到了大家的首肯,有些年轻同志说:“老冯讲真话,我们服。”
“要比大学生读更多的书”
冯军工作与学习的刻苦,在团中央是出名的。冯军生于农村,家庭清寒,早早参加了工作,一直没有机会上正规大学,他每每与我谈起,总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但是他并未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说:“像在校大学生那样读书是没有机会了,但我要比大学生读更多的书。”冯军爱书,有点如痴如迷,他家最多的东西是书,他曾讲过:“书是我的惟一财产。”冯军读书,可谓废寝忘食。有一次出差乘火车,我俩本来都是下铺,他非和别人换成上铺不可,道理是:“上铺少打搅,好看书”。同事们聊天聊累了,拿出扑克来消磨时光,他一看赶紧上铺:“你们玩,我可要去‘图书馆’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站,别人都疲劳不堪,他却兴致勃勃地给大家介绍书中的内容,还说:“火车上脑子最空,看书顶有效率的。”冯军就这样靠自己的毅力,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比普通大学生读了更多的书,通过了一门又一门考试,在不惑之年获得了硕土学位。
冯军不仅爱看书,也爱写书。有一天,冯军喜孜孜地拿来一本《怎样做农村团支部书记》请我“指正”,我大为诧异:“这一段这么忙,你会没少开,事没少于,基层没少跑,你从哪儿找时间写这十几万字的?”他答道:“不看电视少睡觉呗。这本书是我下基层两个月的‘副产品’,基层调查的内容是素材,路上行车的时候搞构思,人家看电视的时候我写稿,两个月绰绰有余。”后来,冯军还说要和我比赛,每人每年至少写一本书。想起来惭愧,冯军是说到做到了,而我每每是搞了提纲就半途而废。
“大道理小道理都讲”
冯军是个厚道人,他手下的干部对他办事都心悦诚服。有一回,机关提拔了一批干部,有位工作年限较长而未动的同志心里不痛快。冯军发现这个情况之后,一方面在部门的会上讲“要正确地对待名、权、利”的大道理,同时又耐心地找这位同志谈小道理,冯军拿许多老同志的经历和这位干部比,然后对他说:“在这个大楼里谁不想拔尖?但不可能一件事上人人都拔尖,也不能一个人事事都拔尖,安于平凡一点,能吃下饭、睡好觉,最后不见得吃亏。”这位同志后来跟我说:“老冯大道理小道理都讲了,我还有啥说。”
冯军平日话不多,关心人却体贴人微。他每次出差前,都问问部里同志们的家庭情况,凡家在出差地的,他总要去探望一下,给老人讲些好话,给病者送袋水果,要是遇上困难情况,他还会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留下。人总是将心比心的,冯军逝去之后,到他家去的人络绎不绝。院里的人叹道:“冯军人缘真好。”我想,这不单单是人缘,人们记住的是冯军对同志那颗赤诚的心。
“送东西的,一律不批”
冯军从来严于律己。他常说:“领导要服人,自己先坐正。”有一次一位南方来申请青少年宫援建经费的同志带来一箱“土产”,他当场予以拒绝,并说:“不送东西的,该批就批;送东西的,一律不批。”他每年经手几百万元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费,没见到有敢“拎东西”上门的。有一次我们到延边开青年思想工作会议,许多人希望上天池去看看,州里的同志也愿意提供方便。时值中央下通知禁止公费旅游,有的同志提出,大部队不去就算了,团中央的同志总得留下来转一转。冯军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订票的同志给他订了会议结束立即返回的票。结果,全宣传部没一个同志留下来去天池。同志们说:“领导做样子,我们没意见。”
冯军时时处处注意顾全大局。不论是领导的批评还是别人的意见,他总是耐心听取,即使有讲过头的话,他也沉得住气。对于和他有意见的同志,他总是主动化解矛盾,求得团结。他曾说过:“能照顾大局,维护团结,个人受点气,算不了什么。”
“现在全团的干部都看着我”
1991年,我和冯军先后从团中央“转业”。中组部派冯军同志去西藏工作,在检查身体的过程中,发现他得了严重的糖尿病。有些同志建议他向组织上反映一下身体情况,换其他同志进藏。但是他却说:“我们一直在教育青年要有奉献精神,现在‘全团’的干部都看着我,我怎么好换别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呢?”他告别了妻子儿女,毅然上了高原。后来我去拉萨出差,看到他风尘仆仆地从牧区回来,对我乐呵呵地说:“那么多人劝我不能去西藏,我来了不也没有什么吗?反而每天睡得少点,看书的时间更多了。”其实睡不着觉是一种高原反应,可受他的乐观情绪感染,我的头痛似乎也轻多了。
去年冬天,我又一次去西藏出差,冬天的高原,缺氧特别厉害,人走在路上,好像走在天边的云雾里一样脚下没根。冯军把我接到他的住处,一幢独立的小楼就住着他自己,邻居们都回家过年休假去了。我看冯军消瘦得厉害,脸盘整脱了一轮。我担忧地问他:“你这个样子,桂霞(冯军的爱人)知不知道?”他没答我的话,而把我拉到电话机前:“来,给小高去个电话,报个平安。”他还是老样子,凡事先想到别人。我放下话筒后又向他说:“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要是顶不住,就下山休息一段时间。”他笑着应付我:“不要紧,瘦是糖尿病帮我自然减肥。”过了良久,他叹口气说了真话:“人少事多,实在是走不开。一下子瘦十多公斤,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比原来锦涛在西藏的时候总要好吧。听说当时中央征求锦涛同志的意见,他回答说,只要能使西藏繁荣发展,我宁愿死在高原上。”冯军接着说:“我也是个党员干部,也该有点那样的牺牲精神吧。”那日,是我们最后一次促膝长谈。
冯军走了,走得突然,连一句话都没留下。但我相信有许多人心中留着他说过的话,有许多人心中记着他做过的事。人的一生要是这样走过,也就值了。
1993年10月
(作者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