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 图书 > 文学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图书分类

[青年工作与青春读物]

青年工作  |   青年修养  |   青春时尚  |   成功励志  |  

[思想文化]

科普  |   历史地理  |   政治  |   法律  |   社会学  |   心理学  |   哲学  |  

[文学]

小说  |   传记  |   文集  |   散文  |  

[艺术]

艺术理论  |   绘画  |   雕塑  |   动漫  |   艺术类考试  |  

[纪实]

纪实  |   工具书  |  

[文化教育]

财经管理  |   旅游  |   教辅  |  

[音乐书、盘]

考级教材  |   教程曲集  |   歌曲演唱  |   儿童学音乐  |   鼓号队系列  |  
音像制品  |  

[其他]

设计  |   计算机  |   摄影  |   其他  |  

[电子书]

更多>>

精品图书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毛主席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探析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理光芒、思想力量、文化底蕴、个...[详细]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北大红楼为主舞台,聚焦1916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详细]
热度0票 浏览4378次

丛书名: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作 者: 黄济人 著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01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978-7-5153-1433-4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定 价:¥55.00

字数千字: 480 页  数: 501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责任编辑:李文华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一场灵魂的决战,一部特别的历史
三十年前出版上部,轰动海内外,被誉为“参与了思想解放的大合唱”;
三十年后续写下部,还历史一份完整的答案,给人性一次完整的诠释。

三十年前,《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的上部)名动海内外的时候,我还是个未识字的稚子。所以,说起当年的风云人物和事件,看着我一脸迷茫的表情,作者黄济人老师总会善解人意地问:“小李呀,像你这样的年纪,你知不知道……?”

这样的句式让我感受到两个特别明晰的信号:一是黄老师观察入微体贴备至,他对那些把他视为子侄的国民党将军们一定充满了深刻的理解和悲悯,他笔下的那场不见硝烟却至为残酷炽烈的灵魂决战,一定撼人心魄,发人深省;二是时代毕竟划过了清晰的年轮,“像我这样的年纪”,“不知道”的恐怕是大多数。

随着编辑的深入,这两个信号在我脑子里不断地加强。我一面感动于书中历史的多味、人性的复杂,以及其关于信仰、关于命运的深刻思考,一面焦虑于如何把这好些的感动传递给“不知道”的读者。

首先让人费思量的是书名,《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将军是谁?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共产党的国民党的?决战不在战场,又在什么地方?如果说沿用这个书名可以唤起这本书曾经的拥趸的追忆的话,那么对于新读者而言,会不会因为费解而缺乏吸引?我纠结于新老读者的取舍,直到了解了这个书名产生的背景,才决定保留它——是这本书称这些主人公们为“将军”,而此前,他们被叫作“国民党战犯”。从把他们视作十恶不赦的阶级敌人,到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这是拨乱反正的结果,是一个新时代的乳莺初啼!而类似“国民党战犯改造揭秘”“功德林监狱内幕曝光”的字眼虽然吸引眼球,却丢掉了原有的历史内涵,削弱了这本书的价值。当然,为了关照“不知道”的读者,我在保留原书名的基础上,加了“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这个副标题,一方面用“始末”点明完全本与之前出版的同名旧作的区别——旧作,即完全本的上部,只写到首批“战犯”获赦,而新书续写了二十余万字,一直写到新世纪仅剩的一名“战犯”离世,完整交代了这批特殊公民在大陆的命运沉浮;一方面用腰封加以配合,明确将军何人、决战何处。

其次不得不考虑的是书的部头,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会不会让人望而生畏?好在作者通过章节控制了阅读节奏,那么我就把章节的目录细化,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大名鼎鼎的人和他们鲜为人知的事,从而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比如杜聿明给女婿杨振宁写信、比如黄维突然放下致毛泽东的感恩信发表即兴演说等。然而,这只是满足了人们猎奇的需要,可对于这本书而言,“猎奇”不过是个药引。

因此,剩下的问题便是,即便封面、目录的信息已经足够清晰,我又如何保证读者愿意真正进入那段历史?或者,换言之,读者凭什么要对那段历史感兴趣?那些尘埃落定的往事,与现实到底还有什么关联?这与其说是我要给读者解答的问题,不如说是我要先回答自己。幸好,完全本的下部,亦即将军们获赦后的经历,给了我满意的答案。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境遇,本来就够荒诞离奇令人唏嘘,然而,已经宠辱不惊的他们还是竭力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追求历史真相,就应记得他们在“多说并存”的宗旨下秉笔直书,如实记录了他们亲历的抗日正面战场的烽火,让我们对历史进程的因果,有了更加全面的判断;如果我们期盼两岸和平统一,就不该忘记他们发起成立黄埔同学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所付出的辛劳,哪怕他们衰弱得就像一根麻绳,仍然是维系两岸关系不致决裂的纽带。修复历史、促进统一,他们蹚了道,我们还在走。而支撑他们走出败将阴影重建人生价值的背后的各种力量,是多么值得现实去思考和借鉴!

是人道主义的关怀让他们知恩图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他们心悦诚服?还是民族的利益让他们终于缴械?或许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又或许确为“投降的是人民,追随的是真理”?书中的将军们就有过相关的大辩论:孙中山先生是否接受了共产主义?黄埔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族气节?那是他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寻找出路所做的思考,而今人所审视的,自然已不是当初的命题。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三十年前因思想解放而洛阳纸贵的盛况不可复制,但对历史的反思、对大义的追求、对人性的关怀,成了我们捧起这本书更充分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了三十年的积淀,本书下部的语言较之上部平和而从容,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自由解读的空间。不管你站在什么立场,不管你持有哪种史观,不管你会生出怎样的感怀,那有滋有味的历史、有善有恶的人性、有喜有悲的境遇、有笑有泪的人生,如果没读过《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像你这样的年纪,你知不知道?

他们是因主义而信服还是为仁义而动情?是成王败寇还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些原国民党将军弃武从文,是华丽转身,还是被动生活?他们的晚景是幸,还是不幸?曾经的对手,真的可以一笑泯恩仇吗? 
本书通过描述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及至获赦后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和人生况味,富有说服力地展现了我党博大的胸襟,以及真理的力量、胜败的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本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好书。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