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俗易懂,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
有人对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做了这样概括: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世,就个人而言主要是为人处世;身,生命;心,心灵。是在强调,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安人、安命、安心。三者都得到了安置,人就踏实了。
《儒道佛读本》为“国学基础读本”系列丛书的续篇。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本书从“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生存是什么”四个方面对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进行阐释和对比,为读者了解传统思想理论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基础读本。本书叙述方式为:观点+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前言第一篇 世界是什么一、儒家(一)天(二)理(三)秩序二、道家(一)宇宙(二)道(三)虚无三、佛家(一)世界(二)有(三)空本篇小结第二篇 人是什么一、儒家(一)体(二)心、情(欲)、性(三)命运二、道家(一)人身(二)性命(三)生死三、佛家(一)灵肉(二)心(三)性本篇小结第三篇 人生是什么一、儒家(一)道德至上(二)君子人格(三)奋发有为二、道家(一)生命至上(二)真人人格(三)自由放达三、佛家(一)觉悟至上(二)因果业报(三)佛陀人格本篇小结第四篇 生存是什么一、儒家(一)仁爱(二)道义(三)经权二、道家(一)简约(二)柔让(三)无为三、佛家(一)慈悲心(二)智慧心(三)平常心本篇小结
前 言 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形象地说,传统思想好比是一只三脚凳,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就是那三条腿,中国人大体就是坐在这只凳子上运思的。有人用中国三大水系作比拟,以凝重的黄河喻儒家,以自由的长江喻道家,以温婉的珠江喻佛家,中国人就是喝着它们的水长大的。所以要想知道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走势,就需要对这三家学说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用它们各自的一句话来表达其精神实质,儒家的可选择“克己复礼为仁”,道家的可选择“有余为害者”,佛家的可选择“凡夫即佛”。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讲的,出于《论语•颜渊》。己,个体,私,主要指欲望,代表自然欲望驱动下的个人追求。礼,制度、道德、道理,表示秩序。仁比较复杂,具有多重含义,可以是爱,可以是公,也可以是人,等等,就看这句话用在谁身上,统治者和民众是不一样的;如果对象是一般人(所有人),那么仁可以理解为人。由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克制自身的自然诉求,站在或者回到秩序立场上,就是人。孔子的时代,私欲膨胀,传统秩序崩塌,儒学的初衷就是为了扭转这一颓局。儒家倡导礼乐教化,强调道德修养,推行仁政道义,都是围绕秩序展开的,矛头对准的都是“己”这个私,也就是用社会性去战胜、改造自然性。 “有余为害者”是庄子讲的,出于《庄子•盗跖》。意思是多余是祸害。道家是儒家的对立面,站在自然的立场上说话。按照这个眼光,儒家维护的礼制、道德、道理等一概都是社会强加于人的,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来一根,完全是累赘,使人手变得不正常。所以道家主张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把多余的统统去掉,回到自然天性。 “凡夫即佛”是禅宗六世祖慧能讲的,出自《坛经•般若品第二》。是说平凡人就是佛。在佛家那里,主体既不是社会也不是自然,而是个人自己,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因果链中,所以成佛或者说觉悟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其根据就在你的本性中。觉悟了,你是佛;尚未觉悟,你是潜在佛。有人对三家的功用做了这样概括: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世,就个人而言主要是为人处世;身,生命;心,心灵。是在强调,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安人、安命、安心。三者都得到了安置,人就踏实了。